真正的證據,還是碑上的那些格子。
有人畫線,就有人擬稿,整整一塊石碑,光是運輸與雕刻都花了好幾年,不可能只是立個空殼子應付。
也有人推測,碑文早就寫好,交到李顯手裡,結果被擱置,時間一久,就再沒人提。
而這塊碑,就這樣,一直空著。
細節越多,疑點越大
無字碑的「空」,並非隨意堆起一塊石頭,而是刻意留下了空白。整塊碑面規整劃出網格,這種做法和唐代碑文雕刻流程完全一致。
碑要先畫線,接著謄文,最後雕刻。
碑面發現的小方格,一一對齊,位置統一,說明有人已完成第一步工序。
唐朝工匠不會無緣無故刻格,除非確實打算刻字,碑身一面空著,另一面也沒有文字,只有龍紋鳳飾。
這些裝飾極為精細,爪牙、羽翼、雲氣,全都處理得極為生動,工匠沒偷懶,只是留了字的位置空著。
有人懷疑,是不是刻過,後來又磨掉?可碑面沒有任何打磨痕跡。專家用光學掃描儀檢查過碑身表層,未發現刮削或填抹痕跡。
說明這塊碑,從立起那天起,就沒落過筆。不是磨掉,是壓根沒動。
那又為什麼畫了格子卻不寫?又是誰下令停下?
許多推測圍繞武則天本人展開,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她生前留下遺願:「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這話沒在《舊唐書》《新唐書》里出現,最早出現在北宋《大中祥符碑銘》旁註,時間隔了三百多年,真實性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