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爛尾工程?武則天立碑,兒子李顯卻不刻碑文
《——【·前言·】——》
乾陵東側立著一塊巨碑,三面空白,武則天留下這塊碑,李顯卻一直沒在上面動筆。
這塊無字碑,到底是功過自評,還是沒刻完的爛尾工程?
乾陵里的那塊大石頭
唐代修陵制度講究氣派。皇帝死後,葬儀、地宮、神道、碑銘,每一樣都有規制。
乾陵立在梁山之上,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陵,規格堪稱頂配。
地宮建在山腹,入口緊封,陵道兩側安放大量石刻,左一塊碑寫「述聖記」,記載高宗功德,右邊那塊就是傳說中的「無字碑」。
這塊石碑立在那裡,六米多高,兩米多寬,通體都是一整塊巨石,光是運來乾陵就費盡人力。
碑座上雕滿了螭龍、天馬、雲紋,連蹄子和鱗片都細得能數得出。
最上方是雕成祥雲形的螭首,莊嚴又威猛。碑身正面、背面,兩邊側面,全空著。沒人落一筆墨。
早期有人說,碑未刻字是因功德太多,寫不過來。也有說,武則天自知爭議大,特意留白,讓後人評說。
這類說法傳得廣,傳得久,進了筆記,進了野史,還進了電視劇。
可有件事,歷史沒有藏。武則天去世的那年,乾陵修完,碑也早已立好,留字的位置也規整得不能再規整。
碑面上用細線刻出了規整的方格,一格一格,一字一格,整整一面,空著。
格子說明,原本是準備用來寫碑文的,有考古資料記載,這些格子大約4厘米見方,數量對得上唐代通常的碑文布局。
照這個尺寸估算,碑文大概準備寫下五千字以上。
那時候,立碑是皇家儀制之一,不能隨便來一塊空石頭糊弄。
有人畫線,就有人準備刻字。這就留下了個關鍵問題:準備了,為什麼最後一句沒寫?
答案在幾十年後的宋代才出現。
有人第一次公開說出這叫「無字碑」,並寫在《雍州金石記》里:「其碑無文,獨龍鳳飾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