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無字碑」三個字才有了正式名稱,之前的人,只知道那邊立著一塊空碑。
這就有點蹊蹺了,照理說,武則天死後,碑文應該很快刻上去,可一年過去,沒人刻。一代代過去,碑還空著。
再怎麼寬容,也不至於連個「則天大聖皇后之碑」都不寫。
李顯為何遲遲不動筆
武則天死在705年,死前已經恢復了「皇帝」稱號。
按照規制,皇帝去世,該由繼任者負責安排喪儀,包括立碑,這人就是她的兒子李顯,後世稱唐中宗。
李顯登基,名義上是為母親發喪,實際上重新掌權,朝中格局大變。
原本屬於武氏家族的官員被清算,舊勢力翻了回來,這種時候,要他為武則天寫碑,難度不小。
寫少了,被人說冷血;寫多了,又擔心被說偏袒。
再說了,武則天當年廢他兩次皇位,他也有自己的心結。
正史記載,李顯復位後,短短几年政局不穩,武氏親信屢遭清除,中宗本人也不敢公開讚揚母親生前的稱帝之舉。
別說寫碑了,連詔令里都極少提到「則天皇帝」這四個字。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碑面空了——不是沒人刻,是沒人敢刻,也沒人願意刻。
李顯不是個果斷的皇帝。
他多次左右搖擺,聽信宦官、皇后、外戚之言,性格中夾著軟和怕。要他拍板寫個幾千字的頌文,幾乎不可能。
再看看那年朝堂形勢。武則天雖死,武三思等人還在位,李顯要顧全平衡,不得罪武家,又不能讓百官說他偏心。
所以這塊碑,最終留空,成了最穩的選擇,寫錯了,被罵;不寫,誰都挑不出錯。
留下方格,像是一種拖延。準備了,卻不落筆。就像那份未完成的碑文,永遠停在最關鍵的一步前。
後來有說法稱,武則天自己立遺囑,不讓寫碑文,要把功過交由後人評說。這句話聽著好聽,可正史里一句沒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