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舉史上唯一文武雙狀元,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2025-10-03     花峰婉     反饋
2/3
他叫鄭冠,生於唐德宗貞元年間,河東道(今山西地區)人。關於鄭冠的家族背景沒有詳細記載,但從他自幼習武可以推斷,應該是生在士族家庭,不說大富大貴,起碼小康水平。

要知道在唐代,雖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錯,但和今天還是沒法比。練武之人所需要的場地、器械、教練、飲食都很講究,需要大量的投入,一般家庭可負擔不起。

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曾題詩「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詩人王維年輕時也曾任武職;就連文人氣息最重的白居易也有「少年曾習劍,壯歲亦彈棋」的詩句。

在這種社會風尚下,鄭冠從小就立志文武兼修,在他看來這兩者並不衝突:光有武藝沒有文化,不知道為何而戰;光有文化沒有武藝,又如何在戰場上施展自己的抱負。另外,好身體是一切的基礎,強身健體總是沒錯的。

據《全唐文》《唐摭言》《唐語林》等記載,鄭冠在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參加科舉考試。在文試中,他以一篇《理道策》打動了皇帝被點了狀元,這篇文章對民間的影響力也無與倫比,被反覆抄錄傳播,乃至整個長安城的紙都因此漲價了。

在鄭冠的這篇應試作文《理道策》中,明確提出了3點重要的改革策略:

1、整治貪腐。當時江南地區大量鹽場、鹽商存在偷稅漏稅問題,嚴重影響朝廷收入。鄭冠提出要派遣御史駐紮在鹽場,每天記錄鹽場的產量,再和市場銷售總量進行對比。如果發現官員存在貪污腐敗、偷稅漏稅問題,直接抄家充公,殺雞儆猴,以此警示同類。

2、軍隊改革。唐朝的節度使是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權力非常大,因此經常出現中央政令不暢的問題。有些功高蓋主的節度使還擁兵自重,給社會的穩定帶來嚴重威脅。鄭冠建議朝廷將兵權收回,地方將領採取3年輪崗制,不讓他們在一個地方有扶植自己勢力的機會。

3、改善民生。嚴格管控食鹽、肉類、蔬菜的價格,降低百姓負擔。降低軍費比例,以武力威懾代替爆發戰爭,通過軍改減少戰爭損耗,把更多的資源向老百姓傾斜。

如此高屋建瓴又直擊要害的文章,被主考官王起評價為「不用改,拿來當奏摺,直接就能用」。獻給唐穆宗過目後,皇帝也是愛不釋手,並立即將鄭冠點為當年的文狀元。

成為文狀元後,鄭冠參加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包括杏園宴、曲江宴、慈恩塔題名,期間和皇帝近距離接觸,當面闡述了自己對於國家大事的見解。
呂純弘 • 4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滿素荷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