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滿分 武試第一
唐穆宗問鄭冠的志向,這就等於是問他,你想做個什麼官,我都答應。可鄭冠卻豪爽地將面前的酒杯一飲而盡,雙手合攏做了個禮,對皇帝說:「請皇帝先讓我好好想想吧,畢竟過倆月我還有個科舉考試要參加呢,等考完再定。」
皇帝還以為自己喝多聽錯了,忙問左右:「2個月之後還有科舉?」
「呃,回皇上,5月有武科舉的殿試。」
唐穆宗雙眼瞪得如銅鈴一般對鄭冠說:「鄭愛卿你還要參加武科舉?朕看不出來你還是個文武雙修的人才啊。」
其實這時候皇帝心裡有些惱怒,語氣中不免帶著嘲諷。心說你這個人還真是愛出風頭,當著這麼多人的面我不好打擊你,我長這麼大還沒見過如此狂妄的人呢,等你吃了鱉再好好教訓你一番,做人做官都得夾著點尾巴才好。
長慶三年5月,長安城西側的武科舉考場外,圍觀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和文試不同,武科舉是在室外演練場舉行,也是允許老百姓圍觀的。畢竟真刀真槍的筆試,不怕作弊,反而可以激發出考生的好勝心,提高比賽成績。
參加武試的考生也都在擂台上集結完畢,在一眾魔鬼筋肉人中間,一襲青衫,髮帶飄飄的鄭冠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有好事的人指著鄭冠對旁人說:「那人就是前幾個月中了文狀元的鄭冠,怎麼又來參加武科舉了,是不是哪根筋搭錯了?」
眾人打量著這麼一個文弱書生來參賽,本來就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一聽說還是文狀元,一下子來了興致,紛紛猜測他能抗過幾輪比武。
與狂熱的圍觀者不同,鄭冠面對演武場的肅殺之氣,淡定自若,目光如平靜的大海一般深邃,讓人琢磨不透。
唐朝的武科舉考試主要考察選手的射箭、馬術、力量、韜略四方面的綜合能力,其中騎馬射箭兩項放在一起考,也就是騎射。每個考生面前有5個靶子,需要騎馬從50步到150步,在不同距離射出箭矢,以擊中標靶數量和環數為勝利條件。在這個環節中,選手們的差距不大,但鄭冠更勝一籌,他彈無虛發,每一箭都精確射在靶子正中心的紅圈內,得到滿分。
第二場考察選手的力量,在演武場內的武器架子上,擺著各種不同重量的弓弩、石鎖。有些肌肉猛男上來就選擇兩三百斤的石鎖,一聲怒吼,單手將石鎖舉過頭頂,引來滿堂彩;有的擅長拉幾百斤的弓,將弓弦拉到極致,然後一發箭射入天空,幾乎消失在人們的視野。
輪到鄭冠的時候,他沒有跟其他人一樣選擇硬弓或石鎖,而是從武器架上取下一個規模怪樣的弩。
考官見鄭冠選擇了這把怪弩,不由地替他捏了一把冷汗。這個弩號稱「神機弩」,不但需要足夠大的力量,還必須搭配專門的擊發技巧,兩者缺一不可。這鄭冠看上去就是個文弱書生,雖然箭術不錯,可是他沒經過培訓,是絕對不可能掌握神機弩的開合方法的,這個丑看來是出定了。
面對考官質疑的目光,鄭冠絲毫不在意,他輕舒猿臂,以常人難以理解的動作,熟練地拉開神機弩的弓弦,利落地裝入3支特製弩箭,隨後瞄準箭靶射了出去。只聽嗖的一聲,3支弩箭幾乎同時精準地扎在靶心中央,簡直神了。在考官驚掉下巴之際,伴隨著滿堂喝彩,鄭冠又以滿分碾壓其他選手勝出。
比賽間隙,考官問鄭冠何時掌握了神機弩的操作方法,鄭冠回答他自幼就喜歡擺弄這些稀奇古怪的機關,沒有老師,全靠自己摸索。在他看來,能夠以巧取勝才更顯得高明,武將也不能只有力氣,沒有腦子。
第三場考試是韜略和兵法,由主考官現場出題,考生即興作答。兵部尚書李逢吉拋出考題:「如果你只帶了五千步兵,在平原上碰到了突厥的一萬鐵騎,應該如何應敵?」
五千VS一萬,步兵VS騎兵,還是平原作戰,無論是人數還是機動性都完全處於下風,正面接觸必然是九死一生。這個考題實在非常刁鑽,在短時間內想找到最優的解法實在不易。
很多考生給出的答案都比較常規保守,也都千篇一律,比如結成鐵桶陣,外面一圈長槍兵盾牌兵防禦,內部弓箭手遠程殺傷敵人,等到敵人陣型出現缺口,立即突圍。
輪到鄭冠回答的時候,考官頓時提起十二分精神,知道他是文狀元,觀點一定有高明之處。
果然,鄭冠的回答與眾不同,他說:「平原遇騎,確是兵家大忌。但我也有辦法,我會將人馬分為三路,第一路,千人持槍結成圓陣,內部豎起旗幟做疑兵,吸引敵人注意力;第二路,2000人攜帶弩箭埋伏在敵人必經之路兩邊草叢裡;剩下的軍隊退到後方坡地,揚起沙塵,大聲鼓譟,讓敵人感覺有大股部隊正在趕來救援。」
「如果按我說的辦法執行,突厥大軍懼怕埋伏,一定不會全力進攻,等到他們的氣勢減弱。草叢內的伏兵就用弩箭射擊他們的馬匹,使突厥騎兵喪失作戰能力。」鄭冠信誓旦旦地說。
李逢吉又追問道:「如果突厥人也兵分兩路,從前後包抄,你又如何應對?」
鄭冠從容答道:「實者虛之,虛者實之,我可以在伏兵處設置絆馬索、鐵蒺藜。讓突厥人分不清到底哪是主力,哪是伏兵,軍心必定動搖;另外我會派出一隻敢死隊突襲敵人後方存放糧草輜重的軍營,就算不能摧毀敵人糧草供應,也可以逼他們的主力回救,我軍的困局自然就解了。」
李逢吉聽罷,連連點頭,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就這樣,鄭冠在三項考核中以全部滿分的優異成績,獨占鰲頭,奪得當年的武狀元。他也自此成為科舉歷史中唯一的一位文武雙狀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雙料狀元 仕途平平
雙狀元鄭冠的仕途和他的考試經歷相比,則要平淡很多。他先是做了個正九品的校書郎,主要負責典籍校對工作,等於是現在的文獻局的研究員。在這個閒職磨鍊十幾年後,他終於被提拔成從五品的戶部郎中,管理戶口、財稅的事務,關於他官職升遷的記載也僅僅到這裡為止了。
這點實在讓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唐穆宗為何要大材小用,1300多年出一個的文武狀元難道不該出將入相嗎?
不管怎麼說,通過鄭冠「雙冠王」的經歷,人們真正意識到「文武雙全」確有其人其事,眼前依稀浮現出唐朝人才濟濟的盛世景象。這位1300年里獨一無二的文武雙料狀元,用他傳奇的一生詮釋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深刻哲理,提醒後人:在忙碌的學習和工作之餘,也不要忘記鍛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