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還倚仗官勢挨家挨戶做過搜查,估計這事常有,然後搜到了兩個婦女,就命令她們抓緊時間找人搬卸行李,一面叱令她們儘快安排吃喝。吃喝的標準是有魚有肉,「煮蛋獻漿」。
有一次,徐霞客夫役跑了,找不到人抬轎子,有人找來殘疾人,說可以讓這個殘疾人找夫役,徐霞客也不管人是否殘疾,心安理得就接受了。
因為徐霞客一路需要七八個夫役來抬,他的拉夫征役讓當地百姓十分懼怕,所以村民一聽說他來了,當地身強力壯的男子就會無奈躲到山裡。這架勢,有沒有特別像杜甫在《石壕吏》里描寫的場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徐霞客為什麼可以如此?答案就是由他的出身決定的,他家底夠富,且關係硬扎,出了事,隨時有人兜底。
要知道,徐霞客的祖父徐經和唐伯虎是摯友關係,徐家曾資助過唐伯虎。徐霞客家有一個東西特別能說明他們家關係的硬扎,這個東西被當作徐家傳家寶,它叫《晴山堂石刻》。它實際上是文壇名流給徐家的題贈、序記、墓志銘等,比如倪瓚、宋濂、李東陽、米萬鍾、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等一眾大咖。這些名字中的任何一個,放在當時,都是了不得的。
也因為徐霞客家裡關係硬扎,他遊歷中國,走到哪兒,別人都得給他「照應」「照應」。徐霞客有時還抱怨,有的朋友對他不夠熱情,說得忍著朋友的冷眼、推脫,在朋友家裡蹭吃蹭喝,最後把錢借到手。
多數時候,徐霞客的朋友對他都是非常熱情周到的。拿著名學者、書畫家陳繼儒來說,他是出了名的不願接待客人,可一聽說是徐霞客,那叫一個高興,不僅跟他把酒言歡,分別時還給自己的一眾朋友們寫信,讓他們沿途幫忙照應徐霞客。
徐霞客有一次出遊途中,滿懷哀傷地抱怨說:「離鄉三載,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棄余於萬里之外,何其忍也!」聽到這裡,如果你真的去同情他那個逃走的僕人,那當真是對人性太不了解了。
通常情況下,僕人一定比主子能吃苦,人家僕人跑了,通常是因為這苦實在太難吃了,尤其主子也比較難伺候。所以,看到這段抱怨,我們該同情的可能是僕人。不用說,一定是這一路徐霞客讓他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他承受不住如此繁重的活兒,所以才不顧一切地逃走了。
徐霞客抱怨僕人跑了,和如今富人抱怨家裡的保姆不幹了,本質上是一樣的。可我們不大會同情富人,卻會同情徐霞客,為什麼呢?因為徐霞客文採好啊!
徐霞客遊歷中國,雖然也偶有經濟出問題的時候,比如前面提到的要跟朋友借,有時也要變賣家產。但多數時候,他都是比較富的。所以,幾乎每次歸來,他都會奉上奇花異果或名貴的藥材送給母親,並和母親分享一路上的所見所聞。
再回到徐霞客的行程統計,我們將發現,徐霞客步行的路程其實總共也就是有一萬六千六百七十里,占總里程的64%,除了坐轎子的4%,其他的分別是:坐船七千二百里,約占27%,騎馬一千二百多里,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