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坐船費用是昂貴的,所以有「寧走十里路,不坐一葉舟」的說法。徐霞客遊歷三十多年,坐船里程達到了七千多里,坐船里程數相當於圍著赤道轉了十分之一圈。普通人的那點工資,經得起這麼坐法?
後來徐霞客在路上雙腿突然失去知覺、不能行走,是8個納西族壯士抬著徐霞客踏上遙遠歸鄉路的。一路上,他還有官車護送,普通人可能想都想不到會有這種「回鄉法」。
一句話,真實徐霞客根本不是普通人模仿得了的,如今的頂級富二代也模仿不了,因為人脈這一塊就無法與他相比。非得有名且有錢,才具備模仿的可能。
徐霞客不能模仿的第二個原因是,他的隨心所欲、自由,說到底是以生命為代價的。
前文說了,徐霞客一路上,真正一個人的時間是有,但是不多。多數情況下,他都有人伺候。可即便如此,遊歷三十多年,也非常考驗身體。
徐霞客的足跡遍布十九個省,一路艱難跋涉,64%的路都靠他用雙腳丈量。在那個沒有防震鞋的年代,他的腿腳隨著長時間的行走出問題,幾乎是必然的。
崇禎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徐霞客身體越來越衰弱,他的雙腿也失去知覺,不能行走了。前文提到,他是8個納西族壯士抬著、官車護著回鄉的。
回到家鄉後,徐霞客再也沒有站起來過。此間,他每天臥床休息。他一邊看著病榻前放著的自己從四處搜羅來的怪石,一邊整理自己的日記。
1641年春天,年54歲的徐霞客病入膏肓,彌留之際,他留下遺言,內容是:
「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們都曾遊歷天下,只是,他們都是因為接受了君王的命令而出行,並非自己所願。我身為一介草民,沒有受命,只是穿著布衣、拄著拐杖、踏著草鞋,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比肩偉人的行跡,我死而無憾。」
言外之意是:相比玄奘等,自己遊歷純粹是因為自己喜歡,自己能一邊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又一邊完成了偉大的行跡,圓滿了。
他還說了自己的遺願:葬在璜溪邊,墓朝南。
臨終前,他還請求朋友整理他的日記。
明朝人的平均壽命是67歲,可徐霞客僅僅活了54歲,且死前完全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可以說,幾十年的遊歷,大大耗損了他的身體,折了他的陽壽。
這種種,當年明月也隻字未提,或許他認為這並不重要。然而,對於普通人而言,健康和生命,真的不重要嗎?世間所有的自由都有相應的代價,普通人不想好「代價」,就盲目奔向自由,是否能像徐霞客一樣「無憾」呢?
徐霞客不能模仿的第三個原因是:徐霞客追尋自由的同時,間接害慘了身邊人。
徐霞客的一生曾遇到無數貴人,最大的貴人是支持他遠遊,且在他遠遊時,贈送他「遠遊冠「、以壯行色的母親王孺人。徐霞客的父親病逝後,王孺人挑起了徐家的重任,她替兒子撫養著他的子女,照顧著家裡的大小事。
因常年在外遊歷,徐霞客幾乎沒什麼時間陪伴老人,老人去世時,他也未能給母親送終。王孺人如此疼愛徐霞客,她不想兒子為自己送終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相比王老夫人,徐霞客的兩任夫人和小妾結局更為慘烈。
徐霞客的原配許氏對他一片深情,她為他生下了長子徐屺。可因為常年得不到丈夫的陪伴,她最終鬱鬱而終。她死後,徐霞客迎娶了第二任妻子羅氏。
與羅氏結婚後,羅氏為徐霞客生下了兒子徐峴。兩人因長期聚少離多,感情並不好。後來,徐霞客寵幸了原配許氏的婢女,並納其為妾。這本也算是一樁佳話,可因為徐霞客對家裡的事不甚在意,只顧遊歷,他竟連妾室懷孕都不知情。
羅氏趁著徐霞客出門遊歷,將他那已懷有身孕的妾室賣給了李姓人家。之後,妾室生下兒子李寄,意為「寄人籬下」。
母子倆在李家的日子非常難過,她含辛茹苦撫養徐霞客的兒子長大成人,最終也抑鬱而終。因羅氏賣了徐霞客的妾室,後來徐霞客與她的感情更加惡劣,羅氏最終也抑鬱而終。
相比徐霞客身邊的女人,他的子女結局都不好。因為徐霞客常年在外遊歷,根本沒有時間管教子女,他的子女皆非常普通。養在李家的兒子李寄本是讀書材料,可因為家貧他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李寄曾多次嘗試返回徐家,卻都遭拒絕。因為家境太差,且屬於私生子範疇,李寄一輩子未能娶到妻室,始終孑然一身直到辭世。自然,他也沒能留下子嗣。
李寄對父親徐霞客很是崇拜,父親病死後,他開始替父親整理日記,他歷經艱辛整理校勘《徐霞客遊記》,使這部偉大作品能夠以較為完整的面貌流傳後世。
李寄最終在貧困潦倒中辭世,享年72歲,他死後無人收其屍骨,最終其好友夏寶忠將其安葬在了山居庵旁。
而徐霞客的其他家人,前文我們提到過:家族21人,全部死在了家奴暴動中。當時,徐霞客去世僅僅4年。該事件後被稱為「江南奴變」,好在,徐家滅門案後,徐霞客的兩個孫子徐建極和徐建樞得以倖存。
徐霞客的自由背後,多少是有人替他「負重前行」,普通人要模仿,非得做好身邊人「遭殃」的準備。這是規律,畢竟,俗話早說了:哪有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講完了真實的徐霞客,再回到最初的問題:當年明月其實知道徐霞客不能模仿,模仿是「找死」,但依舊以它為「happy ending」。他的目的不是讓人去模仿他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他的目的,他在這部書的後記里講清楚了,他是希望所有人都記得:
「這個世界縱然不堪,縱然千瘡百孔,但這個世界也還是很有趣的,所以,無需害怕,無需絕望,要相信自己。」
言外之意是:你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但你可以改變你的態度,無論如何,都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一切,對,一切。
當年明月在後記的最後部分,引用了食指的詩歌《相信未來》作為結尾,本篇也以它結尾: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是的,這個世界還是很有趣的,要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