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聖」——沈壽像
二、沈女神繡,揚名京城
沈壽原名沈雲芝,號雪宦,祖籍浙江吳興,1874年10月4日出生於江蘇吳縣。父親沈椿是一個秀才,喜好文物,在浙江做過鹽官。定居在蘇州閶門外的海宏坊,在喬司空巷開了一家古董店。自古蘇繡甲天下。沈雲芝自幼接受良好的傳統教育與藝術薰陶,天資聰穎,心靈手巧。八歲時,便隨姐姐學刺繡。十二歲時,竟能以家藏的唐伯虎、文徵明等名家畫作為藍本,用繡針將畫作描繪得惟妙惟肖,逐漸成為聞名閶門的刺繡高手。20歲時,雲芝與寓居蘇州的秀才余覺結婚。余覺為浙江紹興人,初名兆熊,字冰臣,出身書香門第,少年風流,才識過人,善書畫、廣交際。婚後,夫以畫理教妻,妻以繡法告夫,畫因繡而增輝,繡因畫而添彩。兩人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被時人稱為天造的一對,地設的一雙。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余覺回原籍浙江參加鄉試,得第143名舉人。次年返回蘇州,繼續為雲芝選圖描稿,劈絲染色,夫畫妻繡,配以詩文,使繡品圖文並茂,栩栩如生。紳商士子爭相求購,供不應求。雲芝淡泊寧靜,潛心刺繡,常年養成了清心寡欲的性格。雖然余覺風流倜儻,雄姿勃發,但一隻巴掌拍不響,兩人婚後多年一直沒有孩子。直至光緒三十年,也就是他們婚後的十四年,31歲的沈雲芝終於懷上了第一個孩子。這年,慈禧即將七十大壽,余覺認為這是他以舉人身份進入仕途的一個絕好機會。他便找到在清廷供職農工商部的好友單束笙,表示他們夫妻希望給清廷貢送精美繡品,作為老佛爺七十大壽的壽禮,得到單束笙的讚賞。余覺立刻到岳父家中挑選了11幅名畫,自己臨摹下來讓妻子精心刺繡。
為了趕上慈禧壽辰,正懷孕的沈雲芝不分晝夜日夜辛勞。刺繡不比作畫,一針一線都要嘔心瀝血。最終雲芝雖然按時完成了繡品,但是孩子卻因操勞過度而流產了。流產後的雲芝身體遭到極大的損傷,不但經常生病,而且大夫告訴她此後很難懷孕。而當余覺將雲芝繡出了繡品挑選兩幅《八仙上壽圖》《無量壽佛圖》壽屏貢獻給老佛爺時,慈禧太后讚不絕口。除授予沈雲芝四等商部寶星勳章外,還親筆書寫了「福」「壽」兩個大字賜給余覺夫婦。從此,沈雲芝更名「沈壽」,余覺改名「余福」。趁著老佛爺高興,余覺建議清廷創辦女子刺繡傳習所,獲得慈禧恩准,立即下諭農工商部成立女子繡工科,余覺擔任總辦,沈壽擔任總教習,在京城傳授繡藝。
1905年11月,清廷派沈壽夫婦赴日本參觀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刺繡和繪畫藝術。在日本期間,西方繪畫的光影色彩表現和日本美術繡的逼真效果,給沈壽以巨大的衝擊和啟發。回國後,她改良了繡線染色的工藝,又革新了很多傳統的刺繡針法。歷經多次嘗試後,她終於獨創出「仿真繡」法,又稱「沈繡」。沈繡採用改良後的絲線,色彩比傳統蘇繡更加豐富華麗;又採用了虛實針法以隱藏針腳,產生了明暗變化,使繡品更具有光感、質感和立體感。不久,沈繡的第一件仿真繡作品《義大利王后愛麗娜像》問世。她在人物頭部獨創了更能表現肌理的旋針法,使人物更逼真傳神,栩栩如生。沈壽獨創的沈繡作品被清末大學者俞樾稱為「神品」,享譽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