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像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清末狀元張謇的一世情緣
張謇原籍江蘇常熟。元朝末年,張謇先祖為避兵災,從常熟遷往通州石港,後又移居西亭。到張謇出生的1853年,張家已定居海門常樂鎮。張謇自少聰明。但自打16歲中秀才後,卻命運不濟,屢試不第,直至31歲才中舉人,42歲中進士,殿試第一,成為繼清乾隆54年(1789)狀元胡長齡後,南通有史以來的第二位狀元。不久,他厭倦清末官場之腐敗,棄官從商,實業救國。一生創辦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後人的好評和敬佩。但其有一妻四妾,並在年近六旬之際,與被譽為「繡聖」的沈夢開啟了一場忘年之戀,這給他豐富多彩的人生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成為人們茶餘飯後閒談的花邊新聞。
一、一妻四妾,難解落寞
張謇出生於一個中國傳統式的家庭。18歲時在父親張彭年、母親金氏的主持下,與海門常樂鎮徐端姑娘訂婚。1875年1月28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一日),22歲的張謇與徐氏成婚。徐家相對殷實,徐端父母給愛女的陪嫁除了應有盡有的嫁妝外,還給了一幢黑瓦房。這是海門先民為耕作而建造的傳統住宅,面積雖小但質量不差,算是一份上等的財產。徐氏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是一個典型的家庭婦女。她不在乎當初張謇家道貧寒,過門的第三天,就穿上粗布衣服,開始操持起家務。由於張謇時在江寧發審局任幕僚,長年出門在外,徐氏把一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贏得了張家上下的讚賞。
一年後,徐氏為張謇生下一女,取名張淑,夫婦倆愛不釋手。但是好景不長,出世90天後,張女因病夭折。而且徐氏也因產後得病,一直不能再懷孕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畢竟在那個年代,夫家無後,壓力可全在女人身上。嫁到張家18年的徐氏,走在路上腰杆都不敢挺太直,每天都是愁眉苦臉的。經過一番痛苦的煎熬後,最終徐氏隱忍著與別人分享丈夫的苦澀,決定為張謇納妾。自己生不了孩子,那就讓別人來生吧,總不能因為自己斷了張家的香火。她暗地裡找了兩位五大三粗、相貌平平的姑娘,心想;她們生了兒子後,也不會得到丈夫的過分寵幸,自己在張家的地位也將依然牢固。於是就接連為張謇納了二房陳氏、三房管氏兩門姨太太。
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慶祝慈禧六十壽辰,清廷增設恩科會試。張謇在進京趕考前,受好友陳其嘉邀請來到如皋林梓鎮名士沈紹元家歡聚暢飲。酒後沈紹元讓其外甥女吳道愔彈了一首《牡丹情》為其餞行。吳道愔生於江蘇通州如皋雙甸北吳家莊(今屬江蘇省如東縣),十歲時在林梓鎮外婆沈家長大。端莊大方的吳道愔給張謇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屆恩科會試張謇終於登上狀元寶座,被授予六品官職。但也許是撞了邪。徐氏為張謇納得兩房姨太太過門已四年,但她們就是與送子觀音無緣。徐夫人為張謇求子到處燒香拜佛,還是無濟於事。她決定再為張謇納妾。不幸,此時張謇的父親張彭年去世了。張謇繼娶小妾的事就得暫停三年。
在張謇丁憂期間,徐夫人暗中物色姑娘並托親朋好友幫忙。她記取前次挑選姑娘的教訓,決定選取溫柔漂亮的姑娘,以拴住丈夫的心。當她獲知張謇在如皋林梓鎮沈府大院邂逅吳道愔之事後,將吳道愔列為首選,為保險起見,徐夫人再聘了一位亮麗的農家女子梁曼容。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張謇與吳道愔、梁曼容完婚,婚禮場面熱烈,整個通州為其驚動。時年張謇44歲,吳道愔23歲。吳道愔豐膩貌美,賢良聰慧,深得張謇喜愛。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898年農曆正月十八,吳道愔生下兒子張孝若,為張家添了香火。張謇晚年得子,樂不可支。為感謝神靈,他特地在狼山北麓園建造了一座觀音堂,以示還願。徐夫人抱著丈夫唯一的血脈,欣慰萬分,這麼多年的重擔終於可以卸下了。
也許是長年的壓力早已掏空了徐夫人。不久之後,她生了一場重病。吳道愔母憑子貴,徐夫人讓她主持家政,處理張府內外雜務。不久,二房姨太太陳氏長期壓抑,鬱悶而死。三房姨太太管氏性格堅毅。她忍不住冷落,主動找徐夫人辭別:「妾辜負了夫人的期望,進門這麼久了,始終沒能為家族誕下一男半女,妾願意削髮為尼,日夜為大人和夫人祈福」。徐夫人看她這樣堅定,只好由她去了。光緒二十六年(1910年),纏綿病榻幾年的徐夫人安詳離世。五房姨太太梁氏雖然偶爾得到張謇寵幸,但眼見徐夫人為張家鞠躬盡瘁,卻孑然一身,最終黯然落幕,頓覺索然無味,便悄悄離去。張謇逐將吳道愔立為正室夫人,開始過著一夫一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