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與南越,一字之差:嘉慶帝與阮福映的「南越」國號之爭
阮福映剛把越南半島捏合成一塊,就急著派使者往北京跑,遞上奏摺要國號——「南越」。
嘉慶帝拿著奏摺看了半晌,硃筆一揮,把倆字倒過來:「越南」。
這一改看著輕巧,像隨手翻了個腕子,底下卻壓著千斤重的事——領土怎麼劃,正統誰說了算,全在這倆字里藏著。
可為啥就憑這顛倒,阮福映乖乖認了,清朝又穩穩攥住了疆界的繩?
阮福映心裡打的算盤,全藏在「南越」這兩個字里。
這名號不是憑空來的心氣兒,往上數能拽到秦末那會兒——龍川縣令趙佗趁著中原大亂,
把嶺南三郡(桂林、南海跟象郡)捏到一塊兒,在番禺登基稱帝建了南越國,
地盤不光含著現在越南北部中部,連廣東廣西的大半都劃了進去,都城就定在今天的廣州。
說白了,這是個曾經橫跨中越的王朝。阮福映這會兒剛把越南半島打下來,
滅了西山朝,自己建了阮朝,正想找個由頭撐場面,覺得「南越」這倆字夠分量,
既能顯自己統一天下的能耐,又能攀附這份古老的傳承,
好像他是把當年南越國的家業給接過來了似的。
阮福映要「南越」國號,在奏摺里強調「繼承南越遺產」,這話聽著就不簡單,
當年趙佗的南越國,版圖一直劃到廣東廣西,
現在這兩片都是大清的疆土,他這麼說,是想把清朝的地盤也划進去;
軍機處的官員們翻遍了《史記》《漢書》,一眼就看出了這裡面的門道,
南越國的疆域清清楚楚寫著包含廣東廣西,這哪是請求國號,分明是觸碰大清的主權底線。
嘉慶帝在養心殿翻著奏摺,手指在「南越」二字上停了很久。
軍機處呈上的《南越國疆域考》攤在案頭,紅線標出的番禺城位置刺得人眼疼——那是現在的廣州,大清的疆土。
他提筆在奏摺邊緣寫下「斷不可行」,墨色透過紙背,又補了句「南越所包甚廣,廣東廣西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