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後期為何窮到揭不開鍋?看看這九邊重鎮的吞金能力就知道了

2025-11-02     花峰婉     反饋
2/3
3、軍事成本明細:帳單一開,嚇傻後人,明朝財政根本扛不住

咱們前面大概算了算九邊的軍餉和口糧支出,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明朝後期的軍事成本,遠比咱們想像的要高得多。咱們來詳細扒一扒,明朝後期的軍事開支到底有哪些,每一筆都足以讓明朝君臣頭疼。

首先是軍餉支出。這是最大的一筆開支。明朝後期,九邊的「年例銀」從明朝中期的每年幾十萬兩,飆升到了每年400萬兩以上,到了崇禎年間,更是達到了600萬兩以上。這還只是九邊的軍餉,再加上內地駐軍、南方衛所的軍餉,全國的軍餉總支出每年要超過800萬兩白銀。而明朝後期的年財政收入,實際能收上來的也就3000萬兩左右,光軍餉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其次是糧食支出。九邊軍屯崩潰後,邊軍的口糧全靠朝廷漕運。每年,明朝朝廷要從江南調運200多萬石糧食到九邊,再加上從當地採購的糧食,每年的糧食支出相當於100萬兩白銀以上。而且,由於漕運線路漫長,中間還會受到官員貪污、運輸損耗等影響,實際耗費的成本還要更高。

然後是軍械修繕和更新。明朝的邊軍需要大量的軍械,比如弓箭、火器、刀劍、鎧甲等。這些軍械都是消耗品,需要定期修繕和更新。尤其是到了明朝後期,火器的使用越來越廣泛,而火器的製造和維護成本非常高。比如一門紅衣大炮,造價就要上千兩白銀,而且還需要定期更換火藥、炮彈。根據史料記載,明朝後期,九邊每年的軍械支出就要超過50萬兩白銀。

還有長城修繕。長城是明朝北方的重要防禦工事,需要定期修繕。明朝後期,由於邊境戰事頻繁,長城遭到了嚴重破壞,朝廷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修繕。比如萬曆年間,為了抵禦後金,明朝對遼東、薊州一帶的長城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花費了近100萬兩白銀。而崇禎年間,由於財政緊張,長城修繕的資金不足,很多關堡年久失修,根本無法抵禦敵人的進攻。

除了這些固定支出,還有戰爭期間的臨時支出。明朝後期,邊境戰事不斷,每次戰爭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軍費。比如薩爾滸之戰,明朝投入了11萬大軍,耗費軍餉300萬兩白銀,糧草200萬石;松錦大戰,明朝投入了13萬大軍,耗費軍餉500萬兩白銀,糧草300萬石。這些臨時支出,就像一次次「財政地震」,讓本就緊張的明朝財政雪上加霜。

咱們來算一筆總帳:明朝後期,每年的軍事固定支出(軍餉、糧食、軍械、長城修繕)大概在1000萬兩白銀左右,再加上臨時的戰爭支出,每年的軍事總支出要超過1500萬兩白銀。而明朝後期的年財政收入,實際能收上來的也就3000萬兩左右,軍事支出就占了一半以上。剩下的錢還要用來支付官員俸祿、宮廷開支、水利建設等,根本不夠用。

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明朝朝廷只能採取各種辦法「斂財」:比如增加賦稅、發行紙幣、賣官鬻爵等。可這些辦法都是飲鴆止渴。增加賦稅讓百姓不堪重負,紛紛起義;發行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賣官鬻爵讓官場更加腐敗,行政效率低下。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讓明朝的財政狀況越來越糟,最終走向崩潰。

4、只怪九邊花錢多?明朝財政還有三個「隱形吞金獸」

講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明朝後期的財政崩潰,全都是九邊重鎮惹的禍。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這麼想,可就太天真了。

其實,九邊重鎮只是明朝財政壓力的「顯性吞金獸」,除了它之外,明朝還有三個「隱形吞金獸」,它們雖然不像九邊那樣引人注目,卻在悄無聲息地吞噬著明朝的財政儲備,讓明朝的財政雪上加霜。

這三個「隱形吞金獸」到底是什麼呢?第一個是藩王開支。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讓他們鎮守各地。這些藩王不僅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還能從朝廷領取豐厚的俸祿。到了明朝後期,藩王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上萬人,每年的俸祿支出就要超過300萬兩白銀,相當於九邊年例銀的一半以上。而且,這些藩王還利用自己的特權,兼并土地、壟斷商業,讓朝廷的財政收入進一步減少。

第二個是官員貪污。明朝後期,官場腐敗到了極點,從中央到地方,幾乎沒有不貪污的官員。他們通過各種手段搜刮民脂民膏,比如虛報賦稅、剋扣軍餉、收受賄賂等。根據史料記載,明朝後期,官員貪污的錢財每年要超過1000萬兩白銀,相當於朝廷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這些貪污的錢財,本應該是國家的財政收入,卻被官員們中飽私囊,讓明朝的財政狀況更加惡化。

第三個是農民起義的鎮壓成本。明朝後期,由於土地兼并嚴重、賦稅繁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紛紛發動起義。從陝西的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到河南的白蓮教起義,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為了鎮壓這些起義,明朝朝廷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兵力和財力。比如鎮壓李自成起義,明朝先後投入了數十萬大軍,耗費軍餉上千萬兩白銀,可最終還是沒能鎮壓下去,反而讓起義軍越來越壯大。

這三個「隱形吞金獸」,再加上九邊重鎮這個「顯性吞金獸」,四個方面同時向明朝財政施壓,就算明朝有再多的財富,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可問題來了,明朝就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嗎?有人說,明朝應該學習朱棣,主動進攻,「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先重創北方的胡人,打得漠南無王庭,再採取守勢,這樣就能減少軍事開支。

可明朝後期為什麼不這麼做呢?是不想打,還是不能打?主動進攻真的能解決明朝的財政壓力嗎?咱們接著往下看,揭開明朝後期軍事戰略背後的無奈。
呂純弘 • 113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