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後期為何窮到揭不開鍋?看看這九邊重鎮的吞金能力就知道了

2025-11-02     花峰婉     反饋
1/3
明朝後期為何窮到揭不開鍋?看看這九邊重鎮的吞金能力就知道了

你敢相信嗎?一個疆域遼闊、人口上億的大一統王朝,到了後期竟然窮到連軍隊軍餉都發不出來,士兵餓著肚子打仗,邊防形同虛設,最終在內憂外患中走向滅亡。這就是明朝後期的真實寫照——明明前期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揮金如土,怎麼到了晚期就淪落到「國庫空虛,民窮財盡」的地步?

很多人說明朝亡於農民起義,亡於後金入侵,但追根溯源,明朝的滅亡其實早從財政崩潰就開始了。而這一切的核心,就是那個讓明朝君臣頭疼了兩百多年的「軍事成本」,尤其是北方的九邊重鎮,簡直就是一台吞金不眨眼的「燒錢機器」。今天咱們就好好扒一扒,明朝後期的財政壓力到底有多誇張,九邊重鎮又是如何拖垮這個龐大王朝的。

1、九邊重鎮:明朝北境的「鋼鐵防線」,也是財政的「吸血蟲」

要聊明朝的軍事成本,首先得說說九邊重鎮。咱們先搞清楚,九邊到底是哪九邊?簡單來說,就是明朝在北方邊境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從東到西依次是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這九個重鎮沿著長城一線鋪開,像一條巨大的鎖鏈,牢牢鎖住了北方蒙古、後金等勢力南下的通道。

你可別小瞧了這九邊重鎮,它們的規模大到讓人難以想像。每個重鎮都設有總兵官、副總兵官,下轄多個衛所、關堡,形成了「鎮-衛-所-堡」的四級防禦體系。就拿薊州鎮來說,作為保衛京城的門戶,這裡光是關堡就有100多個,駐軍最多的時候達到了13萬人;再看遼東鎮,管轄著從鴨綠江到山海關的廣大區域,關堡數量超過200個,駐軍也有10萬之眾。

整個九邊重鎮,巔峰時期的駐軍總人數超過120萬,再加上後勤補給人員、工匠等,直接依附九邊生存的人口就有幾百萬。這麼龐大的軍事集群,每天的吃喝拉撒、軍械修繕、長城維護,都是一筆天文數字。咱們可以簡單算筆帳:明朝一個普通士兵的年餉大概是12兩白銀,口糧是3石大米(1石約等於150斤)。僅120萬邊軍,一年的軍餉就要1440萬兩白銀,口糧要360萬石大米。這還只是基礎支出,不算軍械更新、長城修繕、戰馬飼養這些額外開銷。

可能有人會說,1440萬兩白銀也不算多啊?那你可就錯了。明朝後期的年財政收入,巔峰時期也才4000萬兩左右,而且這還是「帳面收入」,實際能收上來的還要打折扣。光是九邊的軍餉就占了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果再加上其他地區的駐軍、宮廷開支、官員俸祿等,財政壓力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九邊重鎮的防守壓力越來越大。明朝前期,蒙古被朱棣五征漠北打得元氣大傷,邊境還算安穩;可到了明朝中期,蒙古部落逐漸復甦,韃靼、瓦剌頻繁南下騷擾,九邊重鎮成了戰場前線。比如嘉靖年間,俺答汗率領蒙古騎兵多次突破長城,甚至打到了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為了應對蒙古的威脅,明朝只能不斷增兵九邊,加修關堡,軍事開支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到了明朝後期,後金(清朝前身)在遼東崛起,更是讓九邊的財政壓力雪上加霜。遼東鎮原本是防禦蒙古的前線,現在又要面對後金的猛烈進攻,明朝不得不往遼東增派大量兵力、物資。薩爾滸之戰,明朝一次性投入了11萬大軍,耗費軍餉數百萬兩,結果卻全軍覆沒;之後明朝又先後發動了寧遠之戰、錦州之戰等,每次戰役的耗費都相當於明朝好幾年的財政收入。

可以說,九邊重鎮就像明朝北境的「鋼鐵防線」,保護著中原地區的安全,但同時也是一隻巨大的「吸血蟲」,不斷吞噬著明朝的財政儲備,讓明朝的日子越過越緊。

2、軍屯崩潰:從「自給自足」到「全靠輸血」,明朝失去了救命稻草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明朝難道就不能讓邊軍自己養活自己嗎?其實,明朝初期還真就是這麼做的,這就是朱元璋引以為傲的「軍屯制度」。可惜的是,這個曾經讓明朝軍事自給自足的「救命稻草」,到了後期徹底崩潰,讓明朝的財政壓力雪上加霜。

咱們先說說軍屯制度有多牛。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借鑑了前朝的經驗,實行「衛所制度」,讓士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具體來說,就是給每個衛所劃分一定的土地,士兵們在不打仗的時候種地,自己生產糧食,不僅能養活自己和家人,還能向朝廷繳納餘糧。朱元璋曾自豪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這話還真不是吹牛。明朝初期,全國的軍屯土地達到了900多萬畝,分布在全國各地,尤其是九邊重鎮附近,軍屯土地更是密集。比如遼東鎮的軍屯土地有250多萬畝,宣府鎮有140多萬畝,大同鎮有130多萬畝。這些軍屯土地產出的糧食,不僅能滿足邊軍的口糧需求,還能儲備一部分應對戰爭。根據史料記載,永樂年間,九邊軍屯的糧食年產量達到了300多萬石,完全實現了自給自足,甚至還有結餘。

可到了明朝中期,軍屯制度開始出現問題,慢慢走向崩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土地兼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的豪強、軍官開始覬覦軍屯土地。他們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勢力,強行霸占軍屯土地,把士兵變成自己的佃戶,讓士兵替自己種地,而軍屯的糧食產出則歸豪強和軍官所有。比如宣府鎮的一些軍官,一人就霸占了上千畝軍屯土地,而普通士兵卻連一寸土地都沒有,只能靠朝廷發的微薄軍餉過日子。

第二個是士兵逃亡。軍屯土地被霸占後,士兵們失去了生活來源,還要承受軍官的層層盤剝,日子過得苦不堪言。很多士兵實在受不了,就選擇了逃亡。根據史料記載,明朝中期,九邊重鎮的士兵逃亡率高達30%以上,有些衛所的逃亡率甚至超過了50%。比如遼東鎮,原本有10萬駐軍,到了嘉靖年間,實際在崗的士兵還不到5萬人。士兵逃亡後,軍屯土地無人耕種,產量急劇下降,原本自給自足的軍屯,逐漸變成了需要朝廷補貼的「無底洞」。

第三個是朝廷管理不善。明朝中期以後,皇帝大多昏庸無能,不理朝政,朝廷的官員們也貪污腐敗,把軍屯當成了「搖錢樹」。他們不僅不制止土地兼并,反而參與其中,瓜分軍屯利益。同時,朝廷對軍屯的管理也越來越鬆散,沒有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軍屯制度的弊端越來越嚴重,最終積重難返。

到了明朝後期,軍屯制度徹底崩潰,九邊重鎮的糧食和軍餉幾乎全靠朝廷從內地調運,這就是所謂的「年例銀」和「漕運糧」。每年,明朝朝廷都要從江南地區調運數百萬石糧食,通過漕運送到九邊重鎮,同時還要撥出數百萬兩白銀作為軍餉。可這樣一來,運輸成本又成了一筆巨大的開支。比如從江南調運一石糧食到遼東,運輸成本就要達到糧食本身價值的三倍以上,相當於朝廷花四石糧食的錢,才能讓邊軍吃到一石糧食。

軍屯制度的崩潰,讓明朝失去了軍事自給自足的基礎,不得不靠財政輸血來維持九邊的運轉。而這源源不斷的財政支出,就像一把沉重的枷鎖,把明朝的財政壓得喘不過氣來。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114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