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後期為何窮到揭不開鍋?看看這九邊重鎮的吞金能力就知道了

2025-11-02     花峰婉     反饋
3/3
5、主動進攻vs被動防守:明朝後期為何不敢「亮劍」?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明朝前期,朱棣能五征漠北,把蒙古打得落花流水,為什麼到了後期,明朝就只能被動防守,眼睜睜看著北方的敵人越來越強大?如果明朝後期也能主動進攻,重創蒙古、後金等勢力,是不是就能減少軍事開支,緩解財政壓力?

其實,明朝後期不是不想主動進攻,而是實在「打不起」「打不動」了。這背後有三個核心原因,讓明朝不得不放棄主動進攻,選擇被動防守。

第一個原因是國力衰退,財政支撐不起大規模遠征。主動進攻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糧草、軍械,耗費的軍費是天文數字。朱棣五征漠北,每次都投入數十萬大軍,耗費軍餉數百萬兩白銀,糧草數百萬石。雖然這些遠征重創了蒙古,但也耗費了明朝大量的國力。到了明朝後期,財政已經捉襟見肘,連日常的軍餉都發不出來,根本沒有能力支撐大規模遠征。比如萬曆年間,明朝發動了「萬曆三大征」,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耗費了近千萬兩白銀,讓明朝的財政徹底空虛,從此一蹶不振。

第二個原因是軍隊戰鬥力下降,再也不是當年的「虎狼之師」。明朝前期,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強,尤其是騎兵,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可到了後期,由於軍屯崩潰、士兵逃亡、軍官腐敗等問題,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很多士兵都是被迫參軍,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而且長期拿不到軍餉,士氣低落,根本沒有戰鬥力。比如薩爾滸之戰,明朝的11萬大軍,面對後金的6萬大軍,竟然全軍覆沒,就是因為軍隊戰鬥力太差。這樣的軍隊,別說主動進攻了,就算是被動防守,都很難守住陣地。

第三個原因是內部矛盾重重,無法形成統一的戰略部署。明朝後期,朝廷內部黨爭激烈,東林黨、閹黨相互傾軋,根本沒有心思考慮國家大事。比如崇禎年間,崇禎皇帝想調兵北上抵禦後金,可朝中的大臣們卻相互推諉,有的主張議和,有的主張進攻,始終無法形成統一的意見。而且,很多將領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不聽從朝廷的調遣,消極避戰。這樣的內部環境,就算明朝有主動進攻的想法,也很難付諸實施。

可能有人會說,就算明朝後期國力衰退、軍隊戰鬥力下降,也應該拼一把,「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可實際上,主動進攻的風險非常大,如果戰敗,不僅會耗費更多的軍費,還可能導致邊境防線崩潰,讓敵人趁機南下。比如明朝後期的寧遠之戰,袁崇煥率領明軍憑藉紅衣大炮擊敗了後金,暫時穩住了遼東防線。可如果當時明朝選擇主動進攻後金,很可能會遭到慘敗,讓遼東防線徹底崩潰。

而且,北方的敵人也不是那麼好打的。明朝後期,蒙古雖然分裂成了多個部落,但仍然擁有強大的騎兵,機動性非常強;而後金則是新興的勢力,軍隊戰鬥力強悍,而且有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優秀的領導人。明朝就算主動進攻,也很難重創這些敵人,反而可能會陷入長期的戰爭泥潭,讓財政壓力更加嚴重。

所以說,明朝後期選擇被動防守,並不是膽小懦弱,而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在財政空虛、軍隊戰鬥力下降、內部矛盾重重的情況下,被動防守雖然耗費大量的軍費,但至少能守住基本的防線,保住中原地區的安全。可遺憾的是,明朝後期的財政已經無法支撐這樣的被動防守,最終還是因為缺錢,導致軍隊戰鬥力進一步下降,邊境防線不斷崩潰,最終被後金和農民起義軍聯手推翻。

6、財政崩潰的連鎖反應:缺錢的明軍,再也打不動了

明朝後期的財政壓力,就像一個巨大的毒瘤,不僅拖垮了財政本身,還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軍隊戰鬥力的下降。咱們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一支軍隊來說,錢和糧就是戰鬥力的保障。可明朝後期的明軍,恰恰就缺這兩樣東西,導致他們再也打不動了。

首先是士兵士氣低落。明朝後期,由於財政緊張,軍餉經常拖欠,有的士兵甚至一年都拿不到軍餉。士兵們遠離家鄉,冒著生命危險打仗,卻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自然沒有心思打仗。很多士兵為了活命,只能選擇逃亡,或者投靠農民起義軍。根據史料記載,崇禎年間,九邊重鎮的士兵逃亡率高達50%以上,有些衛所甚至只剩下空殼,根本沒有士兵駐守。

其次是軍械匱乏,裝備落後。由於財政緊張,明朝後期的軍械製造和維護資金嚴重不足,很多士兵只能使用破舊的軍械,甚至沒有軍械。比如有些士兵的弓箭射程不足100米,鎧甲根本抵擋不住刀劍的攻擊;而火器則因為缺乏火藥、炮彈,無法正常使用。反觀後金的軍隊,不僅裝備精良,而且擁有大量的騎兵和火器,在戰場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還有後勤補給困難。明朝後期,由於財政緊張,邊軍的糧草供應經常中斷,很多士兵只能餓著肚子打仗。比如崇禎年間,遼東鎮的士兵經常只能吃野菜、樹皮,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狀。這樣的軍隊,別說打仗了,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而且,由於後勤補給困難,明朝的軍隊很難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只能固守在關堡里,被動地等待敵人進攻。

財政崩潰引發的這些連鎖反應,讓明朝的軍隊徹底失去了戰鬥力。比如松錦大戰中,明朝的13萬大軍,面對後金的6萬大軍,竟然一觸即潰,最終全軍覆沒。而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雖然裝備簡陋,但由於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而且軍紀嚴明,戰鬥力越來越強,最終攻破了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其實,明朝後期的明軍並不是不能打,只要有足夠的錢和糧,他們依然能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比如寧遠之戰中,袁崇煥率領明軍憑藉紅衣大炮,擊敗了後金的數萬大軍,就是因為當時明朝朝廷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保障了軍隊的糧草和軍械供應。可這樣的勝利,對於明朝後期的財政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改變明朝財政崩潰的命運。

7、結語:財政是王朝的命脈,明朝的悲劇值得深思

明朝後期的財政壓力,本質上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九邊重鎮的軍事開支、軍屯制度的崩潰、藩王開支、官員貪污、農民起義的鎮壓成本,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拖垮了明朝的財政,讓這個龐大的王朝走向了滅亡。

明朝的悲劇告訴我們,財政是王朝的命脈,一個國家如果財政崩潰,就算擁有龐大的軍隊、遼闊的疆域,也無法長久生存。明朝後期的君臣並不是沒有意識到財政問題,他們也嘗試過各種改革,比如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試圖增加財政收入,緩解財政壓力。可由於觸動了豪強、官員、藩王等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這些改革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而關於「主動進攻vs被動防守」的爭論,其實也反映了明朝後期的無奈。主動進攻雖然能從根本上解決邊境問題,但需要強大的財政和軍事力量作為支撐;被動防守雖然能暫時守住防線,但需要持續的財政投入,最終還是會拖垮財政。明朝後期的選擇,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無奈之舉,也是明朝國力衰退的必然結果。

今天,我們回顧明朝後期的財政危機,並不是為了批判明朝的君臣,而是為了從中吸取教訓。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要有健康的財政體系,既要增加財政收入,也要合理控制財政支出,同時還要加強制度建設,防止腐敗和土地兼并等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重蹈明朝的覆轍,讓國家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明朝的滅亡雖然已經過去了幾百年,但它的悲劇依然值得我們深思。財政的穩定,是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基礎,這一點,無論在哪個時代,都不會改變。

你覺得明朝後期軍隊戰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呂純弘 • 114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