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南唐二陵發掘現場。圖源:網絡
五代定都於開封或洛陽,其帝陵分布在這兩個古都周邊,後梁帝陵在今洛陽伊川,後唐帝陵在今洛陽孟津,後晉帝陵在今洛陽宜陽,後漢帝陵在今許昌禹州,後周帝陵在今鄭州新鄭,而十國的陵寢也多位於在其政權的中心。
五代之中的最後一個政權是後周(951—960)。後周在歷史上僅存在十年,皇帝行薄葬之風,帝陵分布在今新鄭郊外的鄉村,僅余殘破陵園。後周建立後,出現了郭威、柴榮兩任明君,政治清明,國運日盛,之後主少國疑,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憑藉陳橋兵變,取代後周,登上帝位。後周的政治成果,也被趙匡胤建立的北宋繼承。
兩宋:悲情的結局
北宋(960—1127)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帝陵坐落在今河南鞏義,故稱北宋皇陵為「鞏義宋陵」。
該陵區屬於風水極佳的嵩邙伊洛之地,分布有宋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真宗永定陵、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再加上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永安陵,共「七帝八陵」。
鞏義宋陵的修建有多項創舉。地形選擇上,鞏義宋陵有別於此前歷代帝陵依山面河或居高臨下的擇地,而是面對嵩山、背靠洛水,各陵南高北低,由上宮、宮城、地宮、下宮四部分組成,這與北宋信奉的「五音姓利」之說息息相關。修建時間上,北宋實行「天子七月而葬」的古禮,即在皇帝駕崩後開始修陵,七個月內完成工程,不像前朝一樣在皇帝生前「預作壽陵」。
北宋皇陵的形制別具一格,而北宋王朝的落幕也是一場世所罕見的慘劇。靖康二年(1127),金滅北宋,擄走徽、欽二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史稱「靖康之變」。正因如此,北宋的最後兩個皇帝都沒能歸葬鞏義宋陵。
北宋滅亡後,鞏義宋陵多次遭遇劫難,金人及他們扶植的偽齊政權曾對鞏義宋陵進行盜掘,當時甚至出現了專門盜墓的「淘沙官」。宋朝的名將宗澤、岳飛、孟珙等都曾派兵保護、修復北宋皇陵,但是,蒙元崛起後,鞏義宋陵再次被毀,除石刻、陵台外,「盡犁為墟」。明、清兩代,鞏義宋陵重新進行修葺,並由附近民戶看管,總算得以安息。時至今日,鞏義宋陵的石刻雕像依舊在麥田上守望著這片陵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