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富有天下,死後一杯黃土

2025-10-07     花峰婉     反饋
10/15
▲北宋永昌陵石像。圖源:圖蟲創意

靖康之變後,宋室南渡,建立南宋(1127—1279),後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帝陵坐落於今浙江紹興。儘管南宋的建立者宋高宗偏安一隅、無心北伐,但為了向朝野表示有朝一日歸葬鞏義宋陵的願望,他聽從大臣建議,規定南宋只修建臨時性的陵墓,淺土埋葬,帶有「暫厝」的意思,稱為「攢宮」,即暫時存放遺體之所。因此,南宋帝陵規模較小,建築簡約,但保留了上宮內設獻殿、下宮內含寢殿的布局。

紹興宋六陵,包括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寧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紹陵。除此之外,宋徽宗趙佶在五國城備受折磨而死後,屍身運回南宋,他的永佑陵也在紹興。

直到南宋滅亡,會稽山余脈上皇山麓的紹興宋六陵,也沒有擺脫「攢宮」的性質。南宋亡後,元朝的江淮釋教都總統楊璉真迦,率眾遍掘紹興宋六陵,搜取墓中財寶,甚至連南宋皇帝的屍骨也流失在外,暴露於荒野。直到明朝建立後,才對南宋帝陵進行了維護,劃出宋六陵一帶,派人守陵。

鐵馬金戈的王朝

遼、西夏、金、元的共同特點是,均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並在政治、文化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漢化影響。其中,遼、金是曾經統治北方的王朝,西夏割據西北,而元朝則又一次實現了南北的統一。

遼(916—1125)的統治者是契丹人,他們興起於唐末五代之際,後與北宋並立,其陵墓保留了契丹文化的特色,又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一般是依山為陵,地宮分為前、中、後三室,陵前有享殿、碑刻等。

遼陵現存的陵園主要分布於兩個地方:一在今內古赤峰北部,有遼祖陵和遼慶陵(包括聖宗永慶陵、興宗永興陵、道宗永福陵);二是今遼寧錦州的醫巫閭山,有遼顯陵和遼乾陵。

西夏(1038—1227)的帝陵,坐落在西夏都城興慶(今寧夏銀川)西郊的賀蘭山東麓中段。在方圓5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九座陵墓像金字塔一樣高低錯落,布列有序。

每座陵墓都由月城和陵城相連組成,平面呈「凸」字形狀,陵園內,角台、闕台、碑亭、獻殿、陵塔、門闕等的平面分布,基本與中原王朝相同,形成西夏陵園群體建築的基本格局,又具有西夏党項人獨有的建築風格。
呂純弘 • 84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