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改一次名便升一次官,李世民臨終叮囑兒子:若鎮不住,便殺了

2025-09-15     花峰婉     反饋
3/3
從此以後,徐世勣改名為李世勣,正式成為大唐的一員。

正當李世勣在黎陽勵精圖治,準備為大唐效力的時候,河北的竇建德率領大軍,向黎陽發起了進攻。

面對竇建德的進攻,李世勣率領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最終黎陽還是失守了。

竇建德攻占黎陽後,俘虜了許多唐朝的官員和將領,其中,就包括李世勣的父親李蓋(即徐蓋)、淮陽王李神通、魏徵,以及同安公主等人。

為救人質,本已經撤離的李世勣只好返回黎陽,選擇向竇建德投降。

消息傳到長安,李淵大為震驚,朝野上下,一片譁然。

當然,李世勣的投降,只是權宜之計,他一直在暗中尋找機會,準備重新回到唐朝。

一方面,李世勣利用自己對黎陽地區的熟悉,以及在當地的影響力,暗中聯絡舊部,積蓄力量;另一方面,他也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伺機殺死竇建德,向李唐表忠心。

於是,李世勣秘密聯絡了自己的部將郭孝恪,商議刺殺竇建德的計劃。

兩人經過一番周密的策劃,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行動方案。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就在他們準備實施計劃的時候,消息卻意外泄露了。

竇建德得知此事後,大為震怒,立即下令,擒拿李世勣和郭孝恪。

李世勣和郭孝恪,只好帶著十幾名親信騎兵,殺出重圍,連夜逃往了長安。

回到長安後,李世勣立即向李淵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並表示自己對唐朝的忠心,從未改變。

李淵聽了李世勣的解釋,又看到他冒著生命危險,逃回長安,心中的疑慮,頓時消除了大半。

他不僅沒有怪罪李世勣,反而對他的孝心和忠誠,大加讚賞。

「將軍能夠為了父親,不惜犧牲自己的名節,足見孝心可嘉!」李淵說道,「將軍能夠冒著生命危險,逃回長安,足見對朕忠心不二!」

為了表示對李世勣的信任,李淵恢復了他的官職,並讓他繼續統領部隊,為唐朝效力。

從此以後,李世勣更加忠於李唐,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李淵的信任。

在隨後征討王世充、竇建德的戰事中,李世勣奮勇殺敵,屢立戰功,成為了唐朝統一戰爭中,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將領。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對李世勣非常器重,任命他為并州都督、兵部尚書等要職,讓他負責鎮守邊疆,防禦突厥。

儘管李世民對李世勣委以重任,但內心深處,卻始終對他抱有一絲戒備和疑慮。

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李世勣是一位非常有才幹、有謀略的將領。他不僅善於帶兵打仗,還精通政治,深諳為官之道。

這樣一位才智過人的人物,如果不能完全掌控,難免會讓李世民感到不安。

更重要的是,李世勣在唐朝的兩次重大政治事件中,都採取了一種「明哲保身」的態度,這讓李世民對他更加難以捉摸。

第一次,是在「玄武門之變」中。

當時,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間的權力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發動政變,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在發動政變之前,李世民曾秘密徵求過李世勣的意見,希望能夠得到他的支持。

但李世勣卻選擇了保持沉默,既不支持李世民,也不反對他。

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讓李世民感到非常失望,但也無可奈何。

第二次,是在李承乾和李泰的奪嫡之爭中。

李承干是李世民的嫡長子,也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

但李承乾性格懦弱,缺乏主見,難以服眾。

而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才華橫溢,野心勃勃,一直覬覦著皇位。

李承乾和李泰之間,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當時,朝中的許多大臣,都捲入了這場鬥爭,他們有的支持李承干,有的支持李泰,形成了兩個對立的陣營。

但李世勣卻始終置身事外,保持中立,既不支持李承干,也不支持李泰。

甚至在李世民召集大臣,商議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李世勣也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李世勣的這種「不表態」、「不站隊」的做法,讓李世民感到非常不滿。

他認為,李世勣是在故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對自己不夠忠誠。

因此,李世民對李世勣的疑慮,越來越深。

他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太子李治無法駕馭這位才智過人的老臣。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自知時日無多。

他開始為自己的身後事做安排,為太子李治的繼位鋪平道路。

在這個時候,李世勣的去留問題,再次擺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世民決定,對李世勣進行一次最後的考驗。

他下令,將李世勣貶為疊州(今甘肅迭部縣)都督,讓他離開京城,到偏遠地區去做官。

同時,李世民還對太子李治交代:「李世勣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但你對他沒有恩德,我擔心你將來駕馭不了他。」

「現在,我把他貶到外地去。如果他接到命令後,毫無怨言,立即赴任,那就說明他對你沒有二心,將來你可以把他召回京城,委以重任。」

「但是,如果他接到命令後,有所猶豫,或者發牢騷,那就說明他對你不忠,你必須立即把他除掉,以絕後患。」

李世民的這一安排,可謂是用心良苦。

他既想為李治留下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又擔心李世勣會威脅到李治的統治。

因此,他採取了這種「先貶後用」的策略,對李世勣進行最後的考驗。

李世勣是個聰明人,接到調任疊州都督的聖旨後,連家都沒回,直接騎著快馬奔赴任上。

李治即位後,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李世勣從此改名李勣。

按照李世民生前的安排,李治重召李勣入朝,拜為洛州刺史,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議執掌機要事務。

同年,李治又冊封李勣為尚書左僕射。李勣自此出將入相,頗得高宗李治的信任,視為心腹大臣。

李勣為報答李治的知遇之恩,同樣兢兢業業地輔佐這位新皇帝,一直忠心不二。

公元666年,72歲的李勣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率領契苾何力、薛仁貴、龐同善、高侃等將領,征伐高麗。唐軍一路勢如破竹,於公元668年伐滅高麗。

公元669年,李勣升任太子太師,並在同年十二月病逝,終年75歲。

高宗李治聞訊後頗為傷感,下令停朝七日,以示哀悼,並追贈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
呂純弘 • 179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65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20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18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40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2K次觀看
呂純弘 • 20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