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跳水隊的「雙子星」全紅嬋和陳芋汐,在奧運賽場上並肩作戰,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岔路。 一個選擇上海的同濟大學,一個留在廣州讀暨南大學;一個來自高知家庭,一個出身農村;一個流利英語應對國際採訪,一個坦言「對學習沒興趣」。
陳芋汐在沒有參加高考的情況下,保送進了985高校,全紅嬋雖然文化課基礎薄弱,卻也憑藉運動成就被暨南大學接收。 這種差異,背後不僅僅是個人選擇,還是中國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次真實映照。
全紅嬋和陳芋汐的名字,很多人是從東京奧運會開始熟悉的。 十米跳台上,一個水花消失術驚艷世界,一個穩定發揮橫掃獎牌。 走下跳台,她們的生活軌跡卻像兩條不同的河流,流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全紅嬋來自廣東湛江的農村家庭,父母教育程度不高,哥哥也只有初中學歷。 她從小把大部分時間投入跳水訓練,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
她自己也坦言「對學習興趣不高」,更意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訓練。 所以在選擇大學時,她挑了廣州的暨南大學,讀運動訓練專業。 這裡離她家近,又有熟悉的隊友和教練,像另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