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芋汐呢,出身完全不同。 她生長在上海的一個高知家庭,父母都是體育領域的知識分子:祖父是前體操運動員,父親是體操教練,母親是體育學院副教授。
她從小不僅練體育,學業也沒落下。 她愛看書、愛刷題,甚至喜歡數學。 被保送到同濟大學後,她選擇運動訓練專業,目標明確,希望未來在國際體育交流中發揮作用。
兩人的教育路徑差異,也體現在她們的語言能力上。 陳芋汐能用英語流利回答外國記者的提問,全紅嬋則在採訪中透露,自己正在苦學英語,因為「無論未來與國際跳水界交流還是參加國際賽事,英語都很重要」。
她們都沒有放棄努力,全紅嬋雖然學習基礎弱,卻清楚自己需要補足的地方。 她選擇暨南大學是看中這裡的體育教學資源和寬鬆的學習環境。 陳芋汐則在同濟繼續發揮她的自律和學術能力,哪怕訓練比賽繁忙,她也堅持學業。
賽事成績上,兩人也各有千秋。 全紅嬋在東京奧運會一跳成名,巴黎奧運會衛冕女子單人十米台冠軍,還拿下雙人項目金牌,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奧運三金王。
陳芋汐則參加國際大賽,光州世錦賽就奪得冠軍,奧運單人項目兩次屈居亞軍。 2025年新加坡世錦賽,全紅嬋因腳踝傷勢、關節積液等問題缺席,陳芋汐則一口氣拿下三枚金牌,加冕「三冠王」,世錦賽金牌總數達到9枚,僅次於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