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了中國未來幾百年的命運,薩爾滸之戰敲響了明朝滅亡的喪鐘
薩爾滸之戰以明軍的慘敗而終。此戰,明軍軍官死亡310人,將士死亡4.6萬人,而後金方面的損失不到3000人。此戰,成為了明清戰爭的轉折點,總體來說就是明朝從主動進攻的一方轉為被迫防禦的一方。此戰,完全暴露了明軍缺乏野戰能力的弱點,沒有野戰能力就不可能具有主動進攻的能力。因此,明軍在後來的遼東戰場都選擇防禦,讓士兵躲在城牆內,依靠軍事工程來抵禦後金的旗軍。但完全依靠守城來保住遼東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勢已經不可逆轉了。
薩爾滸之戰嚴重消耗了明朝的國力,為了明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為了和後金決戰,明朝調集了大量的糧草,累計增稅約520萬兩白銀的賦稅——遼餉。如果戰爭勝利了,那遼餉就可以停止不征了,社會矛盾可以緩和。但戰爭以慘敗告終,遼東局勢必然更加惡劣,明朝還需要投入更多的錢糧到遼東戰場,遼餉不僅無法停止,還要不斷增加,遼東就會成為消耗明朝國力的「無底洞」。
到了崇禎年間,遼餉約加越多,無休無止,但遼東局勢卻一年比一年糟糕。遼餉的出現,讓百姓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明朝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又加征「練餉」,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形成了一個惡循環,最終導致明朝滅亡。有人說,明亡於萬曆,的確如此。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在遼東的防禦空虛了,努爾哈赤又趁機進攻開原、鐵嶺兩座城堡,吞併葉赫部。
開原位於遼東最最北路,是遼東經營海西、蒙古的橋頭堡,古稱「黃龍府」。開原的地理位置重要,是蒙古和海西女真朝貢貿易的樞紐,明朝在遼東設置的四大馬市中,有三個在開原,分別是新安關(西關)、廣順關(南關)和鎮北關(北關)。因此,開原是一座富饒的城市,這裡有軍民十萬,物資儲備豐富,金銀財帛數百萬。
總兵馬林自尚間崖慘敗後退回此地,依靠火器、城牆據守。開原道事的推官鄭之范橫徵暴斂,「贓私巨萬」,導致開原城民心動搖。馬林慘敗而歸後,軍無糧餉,馬無草料,備御羅萬言為了加強開原防禦力量,用高價在馬市買來了大量的馬匹,使得開原的馬匹數量超萬匹。但由於開原沒有糧食草料,導致戰馬一天就餓死了249匹。無奈之下,只能讓戰馬放牧於城外的百里之外。
1619年六月十六,努爾哈赤帶領4萬大軍抵達開原城。後金諜兵打開開原城門,經過三個時辰的激烈戰鬥後,開原城淪陷,馬林等軍官被斬殺。鄭之范帶著家丁從北門逃走,後來被楊鎬定為開原陷落的第一罪人,被逮捕,死於獄中。開原城陷落後,城內的十萬軍民要麼淪為俘虜,要麼被屠殺,整個開原為之一空。後金軍將城內所有物資運往了界凡城進行了統一的分配。最後,努爾哈赤下令將開原城燒毀。
開原淪陷後,努爾哈赤又進攻鐵嶺。楊鎬讓李成梁的第三子李如幀守鐵嶺,因為鐵嶺也是李氏的老家。但此時的鐵嶺的將領、百姓早已逃走,楊鎬只能讓李如幀駐紮在瀋陽,僅讓參將丁碧等守衛鐵嶺,而且丁碧也是被努爾哈赤收買的間諜。七月二十五日,後金大軍圍攻鐵嶺,鐵嶺陷落。鐵嶺之戰,努爾哈赤殺明士兵4000人,城內的1萬名百姓或被殺,或被俘,城內的物資也同樣被掠走分配。
後金軍撤走後,李如楨才到達戰場,他下令士兵割戰死的後金士兵頭顱,然後恬不知恥地向朝廷邀功,最終被下獄處死。
後金攻開原、鐵嶺的性質和薩爾滸之戰前攻撫順、清河是一樣的,就是掠奪性質的戰爭,目的就是為了劫掠人口,財產物資來解決後金的糧食危機,擴充八旗的經濟基礎。所以,努爾哈赤在攻陷這些城堡後都下令毀城而不據守。
八月,努爾哈赤決定對葉赫用兵。葉赫有兩王,分別是駐西城的布揚古和駐東城的金台石,各有上萬的軍隊,還有明軍2000軍隊協助鎮守。二十二日,後金軍殺到,將東西二城團團圍困。金台石是皇太極的舅舅,但他三次拒絕了皇太極的勸降,死戰到底,他說「我生於斯,長於斯,則死於斯而已」,最終葉赫兩城淪陷,金台石自焚不成,被後金軍縊殺。傳說金台石臨終前留下一言「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這個女子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是清朝走向滅亡的關鍵人物。當然,這些讖言基本都是後世編造的,不可信。而布揚古則在城破後投降,但因為不願給努爾哈赤下跪,最終也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