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最致命的一場勝仗:贏了戰術,卻輸掉了整個天下

2025-11-28     花峰婉     反饋
2/3
三、李自成贏了戰鬥,卻輸了戰略

從戰術層面看,懷慶之戰堪稱完美:以少勝多,斬獲頗豐,提振了士氣。

但從戰略層面看,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首先,暴露了實力。 李自成本想"示敵以弱",等清軍南下後再偷襲河北、山東。結果這一出手,反而讓多爾袞看到了他的虛實——原來你老李還能打啊,那就先集中力量把你滅了再說。

其次,打亂了部署。 李自成原本的計劃是在陝北跟阿濟格決戰,同時從河南方向牽制清軍。現在多鐸大軍壓境,他不得不把主力調往潼關,導致陝北防線空虛。阿濟格趁機攻破延安、榆林,南北兩路清軍形成了對西安的夾擊之勢



最致命的是,嚇不住投降派。 李自成打懷慶,一個重要目的是震懾那些蠢蠢欲動的明朝降將,告訴他們"老闖軍不是好惹的"。這個目的確實達到了一部分——金玉和的下場確實讓一些降將老實了。但問題是,多爾袞的援軍來得太快,大順軍被迫撤退。降將們一看,喲,你還是怕清軍主力啊?那跟著你老李還有什麼前途?

結果,該叛變的還是要叛變。

四、南明:到嘴的肉飛了

在這場博弈中,最鬱悶的可能不是李自成,而是南明弘光政權。

本來,多鐸的十萬大軍已經南下,南京危在旦夕。這一下調頭去打李自成了,南京瞬間轉危為安,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但南明乾了什麼?

什麼都沒幹。

弘光朝廷從上到下,把"不作為"三個字演繹到了極致。朝堂上文官內鬥,地方上軍閥割據,皇帝朱由崧更是有名的"蛤蟆天子",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

。他們眼睜睜看著大順和清軍死磕,既不趁虛北伐,也不派兵支援李自成,就這麼乾等著。

等李自成覆滅後,多鐸回過頭來,輕輕鬆鬆就把南京給端了。

歷史給過南明機會,但他們連門都沒開。

五、致命的"流寇思維"

說到底,李自成的根本問題不在於這一仗打得好不好,而在於他始終沒有擺脫"流寇"本質。

歷史學家評價得很到位:大順政權雖然在北京稱帝,但"並沒有明確的施政綱領,也沒有明確的軍事戰略,反映到軍事行動上,就是比較隨意,有機會就打一打,沒有機會就退一退"



懷慶之戰就是這種思維的典型體現——看到有機可乘,就上去咬一口,卻沒算清楚這口咬下去的後果。

反觀多爾袞,在犯錯後能迅速調整。比如剃髮令引發反抗後,他果斷收回成命;懷慶戰敗後,他立即改變戰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這種戰略靈活性,正是清朝最終能統一江山的根本原因。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171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41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8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38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