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墓被炸焚遺體,棺木改椅凳,百年忠骨化為家具
《——【·前言·】——》
1960年前後,一個村莊因「開荒」需要,炸開清代海軍提督丁汝昌的墓。兩口棺材被取出,遺體焚燒處理,棺材竟改造成八條大板凳,邊角料做砧板。看似荒謬一幕,卻映出一個時代對歷史、英雄和傳統的集體遺忘與衝擊,堪稱荒誕現實的歷史註腳。
忠烈之身歸土難安
一名清末北洋水師提督的棺木,被村民拿來當板凳,光聽這事就足夠荒唐。但真發生在安徽無為這片土地時,沒人笑得出來。
回到更早些年。丁汝昌,出身安徽廬江,從一介綠營武將做到海軍提督,在甲午戰爭中壯烈自盡,被譽為「國殤之將」。死後起初並不得善終。清廷因其敗績,一度按「囚徒」禮節處理後事,漆黑棺材、不得土葬,甚至不得祀堂。直到光緒帝在幾次奏請後才網開一面,下詔賜葬。
當時其墓建在無為小雞山,磚石結構,石階環繞。墓地本身極其堅固,周圍布滿石灰混糯米砌築的牆體,地勢高出三尺,有墓碑、有圍欄。雖然被抹去名號,但百姓心知此人忠勇。
後人並未懈怠。丁家人長年僱傭村民守墓,免地租,按季給薪,只為一方安寧。但誰也沒想到,幾十年後,守墓人成了最先拿鐵鍬的人。
1950年代末,鄉村進入「極端化」階段。口號高漲,指標壓頂,每一寸土地都得「貢獻產量」。高台上的丁墓,被盯上了。那是一塊高地,石頭結實、占地廣,又沒人管。夜裡,小隊長帶著青年,扛上農用炸藥,說是「開荒」。墓碑被推,圍欄被拆,炸藥點燃。
第一次沒炸開。那些年輕人又添了好幾捆炸藥,硬生生把墓室炸塌了一角。隨后土層剝開,一黑一紅兩口大棺現身泥土之間。
幾人愣住,紅棺里屍骨腐爛,黑棺卻發出沉木之光。他們打開後,居然看到完整遺體,身穿朝服,鬍鬚清晰,口中還含一顆晶瑩的寶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