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畫像
最關鍵的是天啟年間,禮部尚書孫慎行提出:「太祖(朱元璋)親手立的皇帝,豈能不算數?」最終,朝廷雖沒給朱允炆單獨建廟,卻在朱元璋的太廟旁邊,添了一個小小的牌位,上面寫著「建文君」——這是明朝官方第一次承認他「曾是君主」。
為什麼會鬆動?因為時間磨平了稜角。到了中後期,朱棣的後代們早已坐穩皇位,沒必要再死死咬住「否定建文」不放。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承認朱允炆的合法性,反而能彰顯朱家皇權的延續性——你看,不管中間有多少波折,我們朱家的天下始終是正統。
清朝的順水推舟:給前朝冤君正名的算盤
真正讓朱允炆「恢復正統」的,反而是取代明朝的清朝。
順治入關後,剛定都北京就下了一道令:「修復南京明故宮,保護建文皇帝遺蹟。」這步棋很高明:你們明朝自己都不敢認的正統皇帝,我們來認,既能顯示清朝尊重前史,又能暗諷明朝連自家皇帝都容不下,間接證明自己得天下更順。
康熙皇帝做得更徹底。他六次南巡,每次都要去南京明孝陵祭拜朱元璋,而且每次都特意提到建文皇帝。第四次南巡時,他當著江南百官的面說:「建文君在位四年,仁政頗多,可惜遭遇國難,實在可嘆。」這話一出,在場的明朝遺老都很感慨——連異族皇帝都肯說句公道話,當年的明朝廷卻藏著掖著。
康熙四十七年,南京地方官奉旨查訪,終於在明故宮遺址附近找到了一處疑似朱允炆的衣冠冢,康熙帝親自題了「建文皇帝陵」五個字,立碑紀念。這一下,等於從官方層面徹底承認了朱允炆的皇帝身份。
清朝為什麼要做這個好人?說白了,是為了拉攏漢族人心。當時江南一帶反清情緒還很濃,承認朱允炆的正統性,既能顯示清朝「寬厚」,又能讓漢族士大夫覺得「這個新朝廷懂道理」。果然,黃宗羲、顧炎武這些堅決反清的學者,後來在著作里都提到了「建文正統」,字裡行間對清朝的這一舉措,多了幾分認可。
正統的背後從來都是「人心的選擇」
朱棣想抹去朱允炆,是因為需要鞏固自己的權力;明朝中後期鬆口,是因為需要彰顯皇權的「延續性」;清朝為他正名,是因為需要拉攏漢族人心。而老百姓始終記得他,是因為在他身上,寄託了對仁政的樸素期待。
或許,這就是歷史最公正的地方:有些名字,哪怕被權力從史書里抹去,也會被人心悄悄刻在記憶里。三百年的平反之路,說到底,人心認定的正統,永遠不會被抹去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