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古人愛美之心的體現,唐代繁榮的銅鏡文化

2025-08-28     花峰婉     反饋
1/4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古人愛美之心的體現,唐代繁榮的銅鏡文化

鏡子是我們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物品,它不僅是一個實用的工具,還充滿著科技和藝術性,對很多人來說,每天都要通過它來整理自己的外表,對古人來說更是如此。受工業的限制,古人在幾千年的時間內只能用銅材料做成的鏡子,所以銅鏡在歷史發展中承載著厚重的文化,特別是唐代,此文化表現得更為興盛。

這一時期它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受什麼樣的因素推動呢?要了解這些,我們需要從它的起源開始了解。

一、起源於青銅時代的銅鏡文化,在中國古代可謂是源遠流長,但最初只是上層社會才擁有的「寶物」

1.自誕生便自帶神秘

早在殷商時期,它已經出現在了人們的生活中,當青銅被人們知曉運用的時候,它作為鏡子的一面也被人開發了出來。由於此種材器的珍貴性,當時只有上層人士才能使用,是用來祭祀的重要物品,身上被賦予了圖騰的期望。這時的鏡子樣式比較簡單,整體看上去比較粗笨,普通人沒有使用的機會。

從水中看自己,是當時普通人最常做的事情,他們不能像擁有銅鏡的人一樣,可以在沒有水的時候盡情地照鏡子。所以鏡子在這時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為了彰顯榮耀,鏡子上刻畫各種紋路符號,是人們很願意做的事情。

在銅沒有出現以前,曜石也是製作鏡子的材料,它像陶一樣,只要能展現出光滑的一面,就能被人們當作飾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從中也能看儘管在物質不豐富的時期,人們對美的需求也沒有停止過,體現著人性光彩的一面。

人們最開始使用的銅鏡,錫含量很高,它很容易打磨出光面。但是這種材料並不是很多,想要普及有一定的難度。後來工業領域中的合金技術出現了,人們把鉛錫和銀一起應用,最終得到較易合成,又能滿足大量需求的材質。如果一個臣子能得到賞賜,擁有一個精美的銅鏡,在當時代表著至高的榮耀,可見它的稀缺性,以及最初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

2.民間的蓬勃大發展

它被民眾廣泛接觸是在東漢時期,當高高在上的物品被大眾所擁有之後,加工技藝也在勞動人民的支持下大大提高。

「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

人們的想像力是無窮的,它讓人們欣賞到了鏡中的美物,人對美的情愫在慢慢發酵。它的正面可以用來映照,另一面有鏡紐,人們把對生活的感悟和嚮往充分表現在背面。

精神世界受生活環境的影響,這時的人們喜歡在鏡背刻銘文,文字的內容大多寄託著人物真摯的思想感情,如果是用來送人,或者流傳給子孫後代,上面的文字更能體現出主人的祝福和願望。其他技藝,在這時也有體現,但是沒有進入穩定的狀態,這也和當時的不穩定的社會環境有著重大的關係,但是它在民間的流行,為後世的繁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唐代以後,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們對鏡子的需求日漸高漲,銅鏡走入尋常百姓家

1.形狀趨新,款式居多

唐時,人們對鏡子的需求越來越大,它的實用性早已經被人們所接受,精美多樣,是人們對它新的追求。方形圓形是最為普通的樣式,隨之而來的還有多邊形,六邊是很常見的形狀,創新型在此時不斷出現。

「秦家寶鏡,恆照紅頰。」

背面的精美雕刻不僅體現了它的藝術價值,還能把主人細膩的感情和情趣體現出來。雕刻技藝在這方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人們把藝術運用在生活中的普通物品當中。
1/4
下一頁
呂純弘 • 13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0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