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把漢人中的精英也吸納進來,給他們地位,讓他們有奔頭。
漢軍八旗的存在,讓很多漢族武將死心塌地為清朝賣命。
你想造反?先過了這些漢奸這一關再說。
胡蘿蔔比大棒管用:政策寬鬆得人心
多爾袞這個攝政王,政治手腕確實高明。
清軍剛入關那會兒,很多人擔心會像蒙古人統治時期一樣,把漢人當牲口對待。
結果人家來了個大轉彎,不但沒有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反而處處照顧漢人的感受。
減稅免賦這招特別管用。
明朝末年,老百姓被各種苛捐雜稅壓得喘不過氣來,三餉加派更是要了老百姓的命。
清朝一上台就大幅度減稅,順治皇帝在位期間,多次下詔免除各地的稅收。
老百姓一算帳,發現跟著新朝廷過日子,錢袋子比以前鼓多了。
滿漢通婚這個政策也很聰明。
清朝不像其他少數民族政權那樣搞種族隔離,滿族貴族可以娶漢族女子為妻,漢族官員也能娶滿族女子。
這樣一來,滿漢兩族在血緣上就開始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分都分不開。
八旗制度對漢人也不是完全排斥。
有本事的漢人可以加入漢軍八旗,享受八旗子弟的待遇。
這就給了漢人一個向上爬的渠道,有了希望,誰還願意去造反呢?
文化融合這張牌打得漂亮
滿族人最聰明的地方,就是主動接受漢族文化。
皇太極稱帝後,直接承襲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六部制、科舉制該怎麼來還怎麼來。
滿族皇帝穿漢服,說漢話,讀漢書,完全是一副漢族皇帝的模樣。
康熙皇帝在這方面做得更絕。
這位皇帝不但精通漢語,詩詞歌賦樣樣在行,對漢族的傳統文化推崇備至。
他尊孔崇儒,大力提倡漢族的傳統道德觀念。
在他的帶動下,滿族貴族紛紛學習漢文化,以能寫一手好漢字、作一首好詩為榮。
清朝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政策也很有一套。
明朝滅亡後,很多讀書人心懷故國之思,不願意與新朝合作。
清廷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用高官厚祿來誘惑,一方面也不強求。
時間長了,大部分知識分子還是被收買了。
修《四庫全書》這個舉動更是高明。
表面上是在整理漢族的文化典籍,實際上是在向天下人宣示:我們滿族人是漢文化的繼承者和保護者。
這一招徹底征服了漢族知識分子的心。
科舉這條路給漢人留著
清朝最厲害的一招,就是繼續實行科舉制度,而且對漢人還特別優待。
科舉制度是漢人讀書人的命根子,誰斷了這條路,就等於斷了漢人的政治前途。
清朝不但沒有斷,反而還開了綠燈。
康熙皇帝規定,科舉考試的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專門留給漢人,滿族人不許參與競爭。
這個政策一出台,漢族讀書人都瘋了。
想想看,狀元榜眼探花這種至高榮譽,居然是專門為漢人保留的,這待遇比親兒子還好。
通過科舉制度,大批漢族知識分子進入了清朝的政治體系。
這些人一旦當上官,就成了清朝統治的既得利益者。
他們不但不會造反,還會主動維護清朝的統治。
畢竟,推翻了清朝,他們的官帽子也就沒了。
清朝在用人方面也比較公平,漢族大臣在朝廷中占有重要地位。
像張廷玉、劉墉這些漢族大臣,都深受皇帝信任,權勢熏天。
看到這些成功的例子,其他漢人也就不再想著造反,而是一心想著通過正當途徑出人頭地。
地方治理方面,清朝大量任用漢族官員。
知縣、知府這些基層官員,絕大多數都是漢人。
老百姓接觸到的還是漢族面孔,說的還是漢語,用的還是漢族的那一套管理方式。
這樣一來,普通民眾對異族統治的感受就不那麼強烈了。
清朝還很會做表面文章。
每逢天災人禍,皇帝都會下詔罪己,表示是自己德行不夠才導致了天災。
這種姿態讓漢族知識分子很受用,覺得這個皇帝有儒家君主的樣子,值得效忠。
水利工程這方面,清朝也下了大功夫。
治理黃河、開挖運河、修築堤壩,這些惠民工程一個接一個。
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自然對朝廷感激不盡。
誰還會想著去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