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之敗的根本原因
歷史有一個真相,那就是,被選中成為某一時間區間現實場景的導演身份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最強者,只是因為他們更多迎合了歷史的需求,比如玄武門事變中的李世民兄弟,不能因為李建成失敗了就認定他不如李世民,歷史選擇李世民更多是因為他符合當時現實對大唐皇帝這個角色的一系列要求。李建成的被否定只是因為他敗了。
大業十三年(617)六月,李淵在太原正式起兵,以世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左三統軍隸之。以次子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右三統軍隸之。
李淵之所以重用兒子不僅是因為要將兵權掌握在自家人的手裡,更多還是因為兒子們都符合為將的素質。李世民就不多說了,他後來通過秦王和唐太宗這兩個身份標籤證明了自己,而被歷史在玄武門事變中淘汰掉的建成綜合素質也不差。
據史書記載,建成「英武而仁恕」,其在李淵創業之初就是絕對的主力。在正式起兵之前的六月五日,李淵就派遣建成和世民率軍去攻打西河郡,而這兩人也是只用了九天時間就搞定了西河郡,又因為善後工作做得比較好,所以給李淵在當地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這裡說一個細節,當時的唐軍大部分都是新招的,而承擔練兵重任的正是建成,被建成練過的唐軍是「行伍整肅,人皆感奮」,這也是李淵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內攻取關中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建成不僅能打仗,而且還具備練兵的素質,是標準的將才。
在接下來的霍邑之戰中,建成和世民不僅堅定了李淵攻城的信心,且也是親自衝鋒,最終拿下了霍邑,斬殺了宋老生。
進入關中後,李淵父子又兵分幾路各自獨立作戰,世民徇渭北,建成也和劉文靜進屯永豐倉,收其兵五千守潼關以備關東勢力對關中局勢可能的干預。
可見,建成不管是在用兵關中的途中還是在關鍵的長安之戰中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第一個登上長安城牆的人也是建成左軍的雷永吉。
接下來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劇情,李淵先是立代王楊侑為帝作為過渡,然後在隋煬帝被縊殺於江都之後登基稱帝,建立了大唐王朝,並立建成為皇太子。
被立為皇太子是建成人生的轉折點,這不僅是身份的轉變,更意味著他從此要更多應對政治,而正是因為他長時間脫離戰場一線,所以才導致積累了巨大軍功的秦王世民對他皇太子地位的嚴重威脅。
一般認為,建成在李淵打下長安之後就徹底告別了軍事,直到後來為了制衡秦王而前往河北平定劉黑闥之亂,但其實,在這個時間區間內,建成也曾積累了一定的軍功。
這裡,我們對建成在這個階段干預軍事的行動作以總結。618年正月,李淵以建成為左元帥,以世民為右元帥,率軍十餘萬,以救東都的名義企圖占領洛陽。雖然李淵因為客觀困難最終放棄了用兵洛陽的計劃,但這也是建成的一個重要履歷。從洛陽回來之後,建成就被李淵任命為尚書令。
武德二年(619),建成又將兵擊司竹賊祝山海,平之。當時,涼州來降,也是建成率兵前往原州進行接應。武德三年(620)七月,李淵在作出用兵東都讓秦王世民率軍攻滅王世充的決定之後也同時命太子建成將兵鎮蒲坂以防備突厥,而建成也在這期間擊退過突厥的軍事進攻。
這裡必須強調一點,由於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出彩表現大家往往將唐定天下的功勞歸在他的身上,但其實,李淵的戰略規劃、統籌指導,以及建成對突厥的鉗制也非常重要,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沒有建成和李淵的努力,李世民也很難在前線順利作戰。
戰爭永遠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能因為名將的明星光環而忽略了那些其它環節上的人。
武德四年(621),建成還討稽胡,破之。
可見,建成在唐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一定的軍功,且有力地配合了前方的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