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罵了一句髒話,流傳千年,卻成為現代人的口頭禪.

2025-08-27     花峰婉     反饋
2/3
他帶著弟子周遊列國14年,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學說,但終究沒有得到重用。

孔子的學說在當時也並未得到廣泛的認可,多次被拒之門外,甚至遭遇生命危險。

在衛國,他險些被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在陳國,他經歷了長達數月的飢餓與困苦。

有一次在鄭國,孔子跟學生們走散了,人生地不熟,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於是路人就嘲笑他「你看那人,好像一條喪家狗啊!」孔子知道後不僅不生氣,還高興地說:「說我像條喪家犬,真是太對了。"

但即便如此,他也從未放棄過自己的信念,始終堅持著對真理的追求和對人性的探索。他的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中國,留下了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

晚年帶著弟子回到魯國,致力於教育事業。他提倡「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思想,讓平民和貴族一樣接受教育。

然而,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有時候面對不聽話的弟子,急起來的時候,也會罵「髒話"。

這個學生就是宰予。

宰予思想活躍,善於思考,能言善辯,是孔門中少有的「刺頭」。

他甚至會在課堂向孔子提出一些刁鑽的問題。

有一次,宰予問孔子:「有仁愛之心的看見有人掉入井中,是否要跳下去救人?」

孔子一聽,愣了一下,這明顯是一個兩難問題,不太好回答。

宰予還沒等孔子回答出來,就著又追問說:「如果跳下去,不僅救不了對方,自己也會喪命;如果不跳,那又違背老師你提倡的仁愛的原則。老師您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孔子微微一笑,說道:「宰予啊,你這個問題實在刁鑽,不過呢,這實際涉及到人性的根本。所謂仁者愛人,但亦需量力而行。若貿然跳井,不僅救不了人,反而還會白白搭上自己的一條性命,當然是不明智的。仁者行事,應該審時度勢,以求達到最佳的結果,才是大仁。」

宰予除了會向孔子提出一些刁鑽的問題,還經常正面對孔子的學說提出異議。

有一次,孔子正在講述春秋時期「守孝三年」的傳統意義。

孔子說: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付出的時間和心血遠遠不止三年,因此孝順父母是我們應盡的義務,所以守孝三年是合理的,是為了讓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緬懷逝者,修身養性。

沒想到,宰予卻突然舉手對孔子的說法提出異議。

他問孔子:「老師啊,學生斗膽一問,如果守孝三年,那麼國家大事誰來決斷?社會秩序誰來維持?百姓生計誰來照料?難道守孝的孝行,就要犧牲掉這一切嗎?

宰予認為,舊谷已經吃完,新谷已經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都已經輪換過一遍,因此守孝一年就可以了。

孔子聽了宰予的話,就問宰予:你守孝一年後,就可以吃著精米,穿著錦緞,你心安嗎?

宰予不加思索地回答說:「心安呀。」

孔子一聽,氣得半天說不出話。沉默了一會,孔子說:「君子居喪守孝期間,吃美味都不覺香甜,聽音樂都不覺快樂,住好房子都不覺自在。如今你卻覺得這樣很心安,既然如此,那你就去做吧!」

等宰予出去後,孔子對其他學生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三年之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禮儀。難道宰予沒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的養育之恩嗎?」

孔子費盡心思教導宰予,但最終也無法說服他,因此對他頗感失望。

然而,讓孔子真正生氣的,並不是宰予對自己觀念的質疑,而是他在課堂上打瞌睡的行為。

有一天,孔子正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地講授著儒家學說,而宰予卻趴在書桌上睡著了。

孔子看到這一幕,不禁怒從中來,脫口而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朽木不可雕,爛泥扶不上牆。

孔子之所以生氣地罵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實際是父母對孩子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並不是真的放棄對宰予的教育。
呂純弘 • 13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0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