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題引爭議,「A+B+C=56」難倒一眾家長,質問老師後媽媽啞口無言「真的很丟人」

2025-08-26     呂純弘     反饋
2/3
其實題目本身或許存在數字設計調整的可能,或是家長在緊張中忽略了題目細節,但這份 「卡殼」 帶來的挫敗感,卻真實戳中了家長對輔導能力的焦慮。

本題可通過等量代換的方法,將A、C都用B表示出來,再代入到A+B+C=56中,進而求出B的值,最後求出A和C的值。

步驟一:根據已知條件,將A、C用B表示

由B+B=A,根據乘法的意義,2個B相加可以寫成2×B,即A=2B。

把A=2B代入A+B=C中,可得2B+B=C ,同樣根據乘法的意義,2B+B=3B,即C=3B。

步驟二:將A=2B,C=3B代入A+B+C=56,求出B的值 把A=2B,C=3B代入A+B+C=56,可得2B+B+3B=56。

根據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a×c+b×c=(a+b)×c,對2B+B+3B進行化簡,可得(2+1+3)B=6B,則6B=56,兩邊同時除以6,可得B=56÷6=328​。

步驟三:根據B的值,求出A和C的

求A的值:因為A=2B,把B=328​代入可得A=2×328​=356​。

求C的值:因為C=3B,把B=328​代入可得C=3×328​=28。

綜上,A=356​,B=328​,C=28。

這場 「輔導翻車」,撕開當代家長輔導困境的口子。

教育疊代加速,題目成 「思維迷宮」,逼著家長和孩子同步 「升級」。

家長在 「要面子」 與 「陪孩子」 間掙扎,在 「舊知識」 與 「新教育」 里迷茫,卻也因此獲得重新理解教育的契機 —— 輔導作業不只是教題,更是親子共同成長。

當家長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重新梳理思路,哪怕是從最基礎的 「什麼是等量代換」 開始討論,或是一起翻閱課本查找類似例題,過程中孩子會主動分享課堂上學到的解題技巧,家長也能重新激活久違的邏輯思維,這種 「並肩作戰」 的互動,遠比算出一個標準答案更有意義,也讓教育回歸雙向奔赴的本質。

往後,此類 「輔導挑戰」 還會不斷出現。

若家長能坦然以對,把 「不會」 變成共同學習的起點,陪著孩子查缺補漏、探索解題,便真正抓住了教育的內核。
呂純弘 • 138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0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37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