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與高拱。圖源:影視劇照
隆慶對此事一向持開放態度,只要高拱、張居正等人不出亂子,他完全可以做到「躬修玄默」,「無為自化」。隆慶的垂拱而治,正中高拱下懷。高拱性格耿直,才略自負,既然皇帝選擇當「甩手掌柜」,那他理應成為令大明董事長安心的CEO。
於是,高拱與次輔張居正商議後,以內閣首輔的名義給王崇古覆信:「虜酋款塞,蓋數百年所無者……此乃中國利機,處之須要得策。」
按高拱設想,「得策」大抵分成兩步:
第一,將把漢那吉作為與俺答汗談判的籌碼。因為,發生這起事件時,俺答汗的第一反應是,希望明朝不要殺害他的孫子,其次還考慮到家醜不可外揚。
第二,以戰促和。家醜外揚,令俺答汗面子上過不去。故而,當聽聞把漢那吉在明軍手上,俺答汗即聽從手下漢奸的建議,發兵叩關,意在脅迫大明順從。高拱在給王、方二人的指示中特彆強調,俺答「果擁兵來索,則吾只嚴兵以待」。
事實證明,高拱超前的戰略意識,既顧及了韃靼部的面子,也維護了大明邊境的和平穩定。
經過談判,俺答汗同意將此前所有歸降韃靼的漢奸悉數奉還。高拱匯總所有進展後,遞呈隆慶預覽,得到皇帝極高的評價。到了隆慶四年十一月,隆慶帝親自降旨,封把漢那吉為指揮使,其奶公阿力哥為正千戶,禮送出境。
遣返那吉,處決漢奸,似乎能看到明、蒙矛盾的緩和化,但高拱以為,不封貢,顯然達不到長期和平共處的目的。所謂「封貢」,也就是要俺答汗表示歸附大明。作為賞賜,隆慶可以答應開放邊境互市,促使雙方貿易通暢,彌銷兵禍,增收國庫。
沒想到,此舉卻引發了明廷內部功臣勛貴的意見分歧。
定國公徐文璧、英國公張溶二人皆是朝中舉足輕重的勛貴代表。徐文璧極力贊同邊境互市,張溶則率領他的黨羽,與徐文璧互懟。遇到這種局面,本應由皇帝出面調停,可隆慶什麼也沒做。這樣,就全由高拱自行拿捏了。
在這個問題上,張居正與高拱並沒有過多的分歧,他們力倡互市之議,還搬出當年明成祖朱棣封貢蒙古忠順王、忠義王的例子,總算讓喧鬧的朝堂統一了意見。
隆慶五年(1571),隆慶帝正式下詔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同時允許與韃靼部開放互市試點。他規定,每年俺答來貢,貢使不得入京,更不得以各種名義騷擾地方百姓。至於互市,每次則以三天為期,只允許交易生活用品,金銀銅鐵火藥等戰略物資,一概不得交易。
皇帝決定好的事情,地方卻又有意見了。
三邊總督戴才認為,封貢是好的,開市就算了。他專程寫了封奏摺給隆慶,言明互市之弊,恭請聖裁。不料受到隆慶的一頓臭罵:「套虜應否互市當有定議」,政策都開始實施了,你現在才打報告說不行,早幹嘛去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隆慶帝在背後默默支持,高拱很難在隆慶時代大刀闊斧地實施改革。隆慶不是一個有魄力的皇帝,治國能力也有限,但他在關鍵時刻總能挺自己信任的大臣一把;加上他命比較好,在位期間內閣能人輩出,任由他們進行改革,實行新政,結果愣是讓大明氣象煥然一新。
隆慶的經歷,說明了一個資質平庸的君王,在自我認知清晰的情況下,可以將王朝帶到怎樣的高度。
就在「邊民始知有生之樂」的時候,隆慶帝的身體卻垮了。
與大多數在位時間較短的中興之君類似,他也是「積勞成疾」。只不過,人家使的勁多半在勤政治國上,而他,則病於深宮。
隆慶的「好色」,自即位伊始展露出來後,便再也無法控制。當高拱、張居正等人為明朝邊防嘔心瀝血之時,這位「甩手掌柜」卻在後宮之中,一邊奏樂,一邊舞。
史學家韋慶遠根據《明實錄》統計,僅隆慶四年到隆慶六年間,隆慶帝一共冊封了13名嬪妃,而嬪以下無主位份者,則不計其數。甚至在隆慶六年三月,皇帝本人「疾益甚」時,還下詔冊封了4名嬪妃,搞到最後「大行不返」,「龍髯難攀」。
對此,無論是輔臣還是言官,都沒了往日的指責,更多的是關心。戶部給事中蔡汝聖還十分好心地建議皇帝「進御有常」。
可隆慶並沒有聽進去。
或許是從任人宰割到主宰萬民的身份巨大變化,讓其內心充滿了不甘與憤懣,他需要用最極端的享樂與放縱去彌補飽受創傷的心靈。
除了酒色縱慾,隆慶在生活上還呈現出一種「暴發戶」的心理:明明是富有四海的帝國君主,卻偏偏對金銀珠寶有著嗜血般的追求。
史載,他曾多次嚴令雲南等地限期供入足夠多的黃金,供其觀賞使用。對於珍珠寶石等奇珍賞玩,他的眼光也十分挑剔。他追求完美,不惜重金到地方上採買購置,如若遇到官員懈怠辦差或對旨意理解錯誤,罰俸、廷杖,甚至送刑部議處斬監候,都是常有的事。
最終,這名皇帝忘記了「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人滿則損」的道理,被酒色、濫情、縱慾、放肆等不良心緒消磨數年,以致掏空了身體。
隆慶六年(1572)五月二十二日,宮中傳出了「上不豫增劇」的消息。高拱、張居正二人,內心不由一緊。三日後,隆慶進入了彌留之際,詔命高拱、張居正以及另一名輔臣高儀進宮面授顧命。
遺憾的是,隆慶雖著力深度開發後宮資源,但膝下子嗣卻少得可憐。他選中的皇太子,正是張居正當下悉心教學的三皇子、年僅九歲的朱翊鈞。
主少國疑,歷來容易產生王朝劇變,隆慶早前也有過這樣的擔心。身體好些的時候,他曾拉著高拱的手說:「祖宗二百年天下,以至今日,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爭奈東宮小哩!」而當下,他雖呼吸困難,仍不忘斷斷續續地對高拱說:「以天下累先生。」「事與馮保商榷而行。」
次日,年僅36歲的隆慶帝病逝於乾清宮。十餘天后,朱翊鈞登基,史稱萬曆皇帝。
隆慶沒想到,自己剛閉眼,前幾日還在病榻前哭得死去活來的高拱、張居正、馮保三人很快就陷入內鬥之中。他更想不到,在這場三角內鬥中,高拱、張居正、馮保三人居然都是「輸家」。張居正、馮保聯手驅逐高拱僅十年,他們就被成長起來的萬曆徹底清算,淪為皇權之下的犧牲品。
而那位平息了嘉、隆、萬時代內閣鬥爭的萬曆皇帝,到頭來也沒有成為贏家。
因為,後來,天下人都說,「明之亡,實亡於萬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