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官海瑞。圖源:影視劇照
不可否認的是,徐階喜歡獨斷專行。隆慶帝剛即位時,閣臣除徐階外,還有李春芳、郭朴、高拱、張居正以及陳以勤等。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隆慶帝在潛邸時期的老師。將心比心,隆慶對這些老臣大多一視同仁,相互信任。
然而,在內閣權斗面前,什麼同僚情分,什麼師生情誼,都不大重要了。還沒等隆慶發話,徐階便擠走了自己的政敵高拱,開始權傾朝野。
對於徐階的獨斷專行,隆慶帝一向心知肚明,只是跟父親一樣,他對朝堂文官的明爭暗鬥同樣心煩。
即位之後,為了改變先帝數十年不上朝的形象,隆慶倒是每天堅持「未明而衣,日旰而食,歲無虛月,月無虛日,視朝可謂勤」。但是,這看起來更像是皇帝在履行某種儀式。
因為,沒多久,朝臣們便對他這種流於形式的問政提出了質疑。
兵部侍郎鄧洪震頂著壓力上奏:「陛下臨朝之時,聖容端拱,未嘗時賜清問,體察民情;諸司奏章,少見御覽;經筵、日講,止襲故常,未蒙虛心詢訪。」換句話說,就是鄧洪震認為隆慶活脫脫是一個懶政皇帝的代表。
可懶政也不等於怠政,該處理的大事,隆慶倒是一件也沒落下。
針對嘉靖帝施政留下的弊病,隆慶元年(1567),他曾詔令群臣:「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
明朝自太祖年間開始實施海禁政策。按照《大明律》規定,從洪武年間起,無論軍民人等,寸板不得下海。但海禁政策嚴重違背了唐、宋以來中國東南沿海百姓出海貿易的歷史事實。正如隆慶初年支持開海的許孚遠所說:「東南濱海之地,以販海為生,由來已久,而閩為甚。閩之福、興、泉、漳,襟山帶海,田不足耕,非市舶無以助衣食。」因此,自海禁政策實施以來,明朝東南沿海的民間走私貿易屢禁不止。
特別是當倭寇不斷侵擾華夏之時,中國東南沿海也先後形成了謝老、嚴山、洪迪珍、張維、吳平、曾一本等著名海寇集團,「攻掠諸省,荼毒生靈」。
隆慶繼位後,抓住新朝改革的信號,時任福建巡撫涂澤民冒死上書,請求朝廷將漳州月港設為外貿通商口岸,允許民間百姓出海貿易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