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管理法:自己「忙死」,下屬「閑死」,學會3招避免幫下屬「背鍋」

2023-03-13     左晶秀     反饋
1/3
作為管理者,你的日常也是需要耗費大量工作時間替下屬思考問題嗎?如果回答是Yes,那麼你需要學習下「猴子管理法」了。

對於管理者來說,時間管理真的是很重要。

因為管理者不僅有自己的工作和業務要完成,還需要去管理下屬、指導下屬,還要想辦法解決他們搞不定的問題。

一個工作日裡幾乎沒有停歇,但是到了下班點總會發現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

管理者看到下屬交上來的問題,總是會這麼想:

「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算了,還是我來吧。」 「還沒我做的快的,我趕緊把這個做好吧。」 「我給你框架,你就往裡面填就好了。」

於是不經意間,下屬的問題就轉移到了管理者的身上。

我們用一個案例來說明一下這種狀況:

小周的故事

小周是公司營銷團隊的組長,已經任職1年多了。剛開始以為當了組長,只要負責團隊整體的營銷規劃,而且又不用負責執行,應該不會比以前忙多少。

結果,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和實際背道而馳的。

升職後,加班的時間比以前更多了。

因為小周之前很擅長做品牌營銷,組里接到新的營銷任務後,如果成員有不明白的地方都很喜歡問他,剛開始他也很開心能夠給成員提供指導,但後來發現有些事情慢慢地轉移到了他的身上。

小周的一天是這樣開始的:

早晨剛進公司,就有個成員小A拿著昨天寫好的策劃方案初稿來找他,希望小周能給點意見。

小周看了看手上的方案,覺得對這個活動的了解還是太少,沒辦法輕易下結論,於是告訴小A,等他詳細了解一下後再給他答復,於是小A就先走了,小周的時間就被占用了半小時。

小周回辦公室做了一些自己的工作後,開始研究小A拿給他的策劃,1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小周寫好建議總結好後發給了小A。

然後到了下午,小周約談另外三個員工確認一下策劃的推進和執行,三個人又提出了一些問題給小周,希望他能幫忙解決,於是小周身上又擔了三個人的問題。

等到下班的時候,小周發現還沒有給那三個員工解決問題,如果不及時給出回復,會影響第二天的策劃推進,於是不得不加班,抓緊時間去寫解決方案。

一天結束後,小周感覺異常疲憊。

但是這樣的工作模式每天周而復始,小周卻很難找到問題癥結所在。

下屬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自己的事情已經不夠忙的了,還有額外承擔整組的事情。

這種無可奈何的「大包大攬」成為了很多管理者的糾結所在,員工的問題不能不管,可確實是管不過來。

這就要求管理者了解「猴子管理法」。

猴子管理法則是由威廉姆翁肯 (William Oncken)所發明的一個有趣的理論,這一概念在1974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

這個法則的意義在於指導管理者和員工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態度。

所謂的猴子指的就是「責任」,「問題」。

本來應該下屬員工自行完成的工作,但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逃避了責任,將自己的「猴子」交給了上司去打理。這種情況一旦堆積起來,就會大量占用管理者的時間。

猴子管理法則的目的在於幫助管理者確定,讓適當的人選擇適當的時間,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身為管理者要能夠讓員工去撫養自己的「猴子」,這樣自己也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規劃、協調、創新等重要的工作。

想一想,為什麼你會遇到這種情況:員工沒什麼事情,但是你卻特別的忙。

很多人只是單純的覺得是自己的工作多,但是卻沒有去判斷哪些是自己的必要工作,哪些是可以刪減和避免的。

實際上,員工的「猴子」跳到你肩膀上,是從你答應接手員工問題的那一刻開始的,從你開始傾聽員工問題的時候,你可能已經下意識地想要把一部分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威廉姆翁肯在其《管理時間:誰有猴子?》一書中寫道:「在接受猴子的時候,經理已經自願擔任下屬的下屬職位。」

當管理者答應員工幫忙解決問題後,肯定是想要把這件事情給做好,員工的求助讓管理者覺得自己有責任給出一個完美的答復,於是漸漸的,員工背後的「猴子」就穩穩地抓住了管理者的肩膀。

員工對管理者的依賴性就演變成一種管理者對員工的「寵溺」,長久以往,管理者慢慢變得不堪重負。
1/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