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亡國之君,為何南唐李煜投降3年就被殺,南宋趙㬎卻熬了47年

2025-11-04     花峰婉     反饋
3/3
到了秋天,李煜又寫下了另一首《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離開煙雨如畫的江南一年之後,李煜在無聊的囚徒生活中,將對江南的思念,都化入了一首首詞中。這些詞裡面,有對國破家亡的傷心,有對江南故地的鄉愁,還有對有家不能回的憤慨。

但李煜不知道的是,自己寫的這些詞,早已被人送到了宋太宗趙光義那裡。但趙光義看完之後,只是輕蔑一笑。心想著:「一個階下之囚,也就只能在這裡傷春悲秋。萬里江山,最後終歸大宋,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於是,對於李煜所寫的這些詞,趙光義並沒有放在心上。

然而,到了公元978年春天,在春暖花開之時,李煜對江南故國的思念更加濃烈,於是他又在早春里寫下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響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此時,南唐已經滅亡快兩年了,李煜依然想著自己在南唐的無限江山,心裡還在想著有朝一日再見自己的江南故國,這就讓趙光義不能接受了。

於是,趙光義便派人將李煜請到了宮中,並對其進行了訓斥和警告。

然而,對於趙光義的警告,李煜並沒有將其當回事兒。在後來的日子裡,又有大量懷念南唐以及對現狀不滿的詞作被李煜創作出來。

但好巧不巧,在公元979年,大宋王朝發生了一件大事,那便是江浙地區吳越國的國王錢弘俶投降了大宋,並留在了汴京,隨之吳越國併入大宋版圖。

隨著吳越國的投降,昔日的江南九國已經全部併入大宋境內,而李煜也失去了趙光義向世人彰顯大度的價值。

然而,已經沒有利用價值的李煜依舊沒有意識到危機的來臨。

公元979年七夕,李煜又在自己生日那天寫下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當李煜還沉浸在故國的不堪回首中時,殊不知宋太宗趙光義御賜的毒酒已經在路上。在趙光義看來,李煜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既然李煜一直放不下南唐的千里江山,那就讓他隨著南唐一起灰飛煙滅吧。

公元979年八月十三,李煜被宋太祖趙光義毒殺於汴京,終年42歲。此時,距離他投降大宋只有三年時間。

李煜的死,是亡國之君的必然,但是李煜的死亡來得這麼早,完全是他自身的緣故。一個亡國之君,不僅不知道怎麼保全自己,反而終日寫詞來懷念已經失去的江山。這樣的人,放在哪裡皇帝那裡也不會留著他。

試問,哪一個皇帝能留一個放不下過往江山的亡國之君在身邊。

未曾拿起,何談放下

公元979年,唐後主李煜的故事在汴京(河南開封)塵埃落定。但公元1276年五月,宋恭帝趙㬎階下之囚的故事卻在元大都(北京)繼續上演。

6歲的宋恭帝趙㬎被押解到大都之後,就被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圈養了起來。由於趙㬎當時只有6歲,他對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並不敏感。在他的意識里,他只是從錢塘江畔的南宋皇城,換到了元大都的皇城生活。除了北方的氣候不如江南濕潤之外,一切吃穿用度都和以前一樣。

直到公元1279年,當趙㬎聽說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在廣東崖山的海戰中全軍覆沒,他的弟弟趙昺和數十萬南宋軍民一起蹈海殉國時,他才模糊的意識到他記憶中的那個江南朝廷滅亡了。

由於記憶里的那個江南故鄉是模糊的,所以趙㬎並沒有像李煜一樣在當囚徒的日子裡特別思念江南。

後來有一天,趙㬎聽說跟隨他一起來到大都的四個宮女在大元朝的皇宮裡上吊自殺了,並且上吊的宮女還留下了一首詩:「既不辱國,幸勉辱身。世食宋祿,羞為北臣。妾輩之死,守於一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由於這四個宮女是趙㬎母親全太后的宮女,事發之後,忽必烈勃然大怒,便讓趙㬎的母親全太后去大都的正智寺出家。

從此,9歲的趙㬎便和母親分離。

公元1282年,由於元大都有人打著要救出南宋丞相文天祥和南宋皇帝趙㬎的旗號造反,忽必烈聽說之後,便下令斬殺了苦勸四年都沒有投降的文天祥,而後又將12歲的趙㬎遷往元朝的上都,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金蓮川草原。

在離開大都之前,忽必烈准許趙㬎可以帶一個南宋舊臣陪伴自己,於是趙㬎帶上了以前南宋的宮廷琴師汪元量。

此後,汪元量便開始在上都給趙㬎傳授知識,並給趙㬎講述了他那模糊記憶里的南宋故國。

公元1285年,15歲的趙㬎在汪元量的言傳之中,似乎對自己過往的身份和故國有了一些了解。於是趙㬎便在15歲這年寫下了《鸚鵡》一詩:「毛羽自然可數,仙禽不受凡籠。銜得梧桐一葉,中含無限秋風。」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15歲的趙㬎已經對自己的身世有了充分的了解,他也不願意再當階下之囚。但是,趙㬎在了解自己的身世之後,對自己的處境也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以致於隨隨便便了解一些以前發生在亡國之君身上的事情,趙㬎的身上都會湧現出無限的寒意。

15歲的趙㬎在有了這個認知,便不會再走李煜的老路。

於是在公元1276年,16歲的趙㬎削髮為尼,來到了上都的乾元寺出家。兩年之後,18歲的趙㬎向忽必烈請求要去萬里之外的吐蕃(西藏)學習佛法。

忽必烈知道趙㬎此舉是為保全餘生,但作為大元王朝的開國之君,忽必烈這點心胸還是有的。於是便答應了趙㬎的請求。

在前往吐蕃之前,趙㬎的老師汪元量前來為他送行。在臨別之際,汪元量賦詩一首為趙㬎送別:「木老西天去,袈裟說梵文。生前從此別,去後不相聞。」

在汪元量看來,趙㬎這一去,此生便再無回來的可能,那趙㬎在大都的家人,昔日的臣子,以及江南的故鄉,都將成為趙㬎遙不可及的夢。

一想到這裡,汪元量不禁潸然淚下。

然而,面對老師的悲泣,趙㬎卻超然物外的用一首詩回復道:「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在詩中,趙㬎以北宋初年的隱逸詩人林和靖為偶像。林和靖一生不婚不仕,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看似什麼都沒有,實則擁有天地。而趙㬎此次遠去吐蕃,雖說即將和過往的一切道別,但他也即將擁有雪域高原上更廣闊的天空。

大都,是忽必烈圈養他的牢籠;江南,那是他回不去的故鄉。在趙㬎前18年的人生中,他雖然曾經貴為皇帝,但他從未真正掌控過江山;江南曾經雖然是他的故鄉,但是他在江南既沒有留下故事,也沒有留下記憶;而在元大都那個他長大成人的地方,他也從未得到過尊嚴和自由。

趙㬎既然從未得到,又何談失去。所以在往後的日子裡,趙㬎要去雪域高原的佛法里尋找重生之路。在趙㬎看來,那才是他生命的歸宿。

公元1290年,20歲的趙㬎帶著重生之光來到了青藏高原上的薩迦寺(今西藏日喀則境內),而後便在這裡潛行參悟佛法,並且在30年之後,當上了薩迦寺的住持,成為了一名受萬人敬仰的得道高僧。而他昔日那個叫趙㬎的名字,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世人只知道薩迦寺的住持叫合尊法師。

然而,隨著合尊法師的名聲越來越大,引起了元朝第五任皇帝元英宗的注意。於是,合尊法師就是南宋亡國之君趙㬎的事情又被人扒了出來,連帶著趙㬎30多年前入臧之時寫的那首「「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的詩也被人扒了出來。

於是,元朝的當權者僅憑這首詩,就將已經成為合尊法師的趙㬎定性為和李煜一樣懷念江南故國的人。

公元1323年,元英宗派人前往西藏薩迦寺,以謀反之罪將已經成為合尊法師的趙㬎逮捕,而後將其押解到河西(甘肅張掖)賜死。

自此,南宋亡國之君趙㬎的命運在河西走廊畫上了句號。

和李煜的被殺相比,趙㬎死的確實冤枉。李煜因放不下故國江山被殺,趙㬎已經四大皆空還是被殺,或許這就是亡國之君的宿命。

但和李煜相比,趙㬎的人生是更有意義的,因為他在和過去的告別中找到了自我,在佛法中迎來了30多年的重生。而李煜,則是帶著自己放不下的執念,在幽怨中死去。
呂純弘 • 115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