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佛寺共有3萬多座,僧侶人數高達300萬。佛寺為了宣傳自己,到處開鑿山體塑佛身,讓信徒們去膜拜。
寺院裡,幹活的大多是信徒,他們在寺里的地位,就像佃戶和奴隸一樣低。
佛門本是清凈之地,可寺院裡藏匿婦女,還有釀酒設備,純粹是藏污納垢,骯髒不已。
若佛教只是講講佛理,收點信徒,宇文邕可能還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同它計較,可它們動了國家統治者的利益,還造成社會矛盾劇增。
周武帝深信治國要興儒術,便讓儒家與道教、佛教一同探討它們之間的優劣處。
有人說道教不好,可周武帝是個信道之人,這說法剛好觸了他的霉頭,他乾脆下令佛教和道教都一起毀了算了。
於是他效仿北魏太武帝,要求僧侶,要麼還俗充軍,要麼等著掉腦袋。
北周的諸割據勢力中面積最大,可人口卻很少,如果大家都跑去出家,靠剝削百姓不勞而獲,還有誰願意種田,干正經營生呢?
過慣了奢侈生活的僧侶們,突然面臨還俗不習慣,但不還俗就是死,只得老老實實去充軍。
宇文邕滅掉北齊後,把滅佛的範圍繼續擴大,原北齊的僧侶也被迫還俗,恢復勞動。這下,北周有了300萬的勞動力。可是還有一批不願意還俗的僧侶逃了,他們跑到南陳,繼續傳教。
按宇文邕的做法,他若是再滅掉南陳,這些僧侶依然逃不脫還俗或被殺的後果,可惜宇文邕在討伐突厥的路上,突染疾病,大軍只得回朝,回去沒幾天,年僅30歲的宇文邕就去世了。
佛教在興亡之間反覆
他去世兩年之後,隋文帝楊堅掌握了政權,楊堅信佛,在他的庇佑下,佛教又快速發展了起來。
隋唐兩朝,都是佛教繁榮的年代。唐朝有鑒真東渡,回國傳教、翻譯佛經等事跡,還要武則天藏匿男寵薛懷義到白馬寺,避人耳目的事,等等。直到唐武宗李炎登基後才開啟第三次滅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