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楊炎這樣有能力的大臣被他設計害死,陸贄這樣的忠臣被他邊緣化。盧杞還大肆提拔自己的黨羽,把朝廷變成了他的一言堂。
更要命的是,盧杞為了迎合皇帝,不斷增加賦稅,加重百姓負擔。他打著為國聚財的旗號,實際上是在竭澤而漁。
原本就因為戰亂而困苦的百姓,在盧杞的盤剝下更是苦不堪言。民怨越來越深,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
李適對盧杞的所作所為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被蒙在鼓裡。忠臣們多次進諫,提醒皇帝盧杞的危害,可李適就是聽不進去。
他覺得盧杞忠誠可靠,能夠幫助他實現中興大業。這種盲目的信任,讓盧杞的權勢越來越大,也讓唐朝的政治越來越黑暗。
朝廷內部的腐敗很快就傳導到了社會各個層面。地方官吏有樣學樣,貪污腐敗成風。
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對朝廷的信任度急劇下降。原本李適想要中興大唐的美好願望,在盧杞的禍害下變成了泡影。
威嚴掃地的奉天逃亡
李適重用奸臣的惡果終於在「涇原兵變」中爆發了。這場兵變不僅讓李適顏面掃地,更是唐朝中央權威徹底崩塌的標誌性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李適派涇原的士兵去平定其他地方的叛亂。這些士兵本來就對朝廷的政策不滿,特別是對盧杞增加賦稅、剋扣軍餉的做法早有怨言。
當他們路過長安的時候,看到了皇宮的奢華和朝廷的腐敗,心中的怒火徹底被點燃了。
士兵們突然發動了兵變,直接衝進了長安城,要求皇帝交出盧杞等奸臣。
面對憤怒的士兵,李適完全沒有準備,手足無措。他沒有選擇面對問題,解決矛盾,而是選擇了逃跑。
那個夜晚對李適來說是徹底的噩夢。他帶著少數隨從倉皇出逃,連像樣的護衛都沒有。
從長安到奉天,一路上風餐露宿,狼狽不堪。這個曾經意氣風發的皇帝,此刻就像個喪家之犬。
更讓李適痛苦的是,叛軍還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公然挑戰他的權威。
整個關中地區都脫離了他的控制,唐朝的中央政府幾乎名存實亡。李適在奉天一待就是好幾個月,每天都在焦慮和恐懼中度過。
這場兵變徹底改變了李適的性格和執政方式。原本還算有些理想主義色彩的他,變得疑神疑鬼,不再相信任何人。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在用人方面的失誤,可為時已晚。唐朝的政治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皇帝的權威一落千丈。
無奈妥協的晚年
奉天之難給李適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回到長安後的他完全變了個人,不再是那個雄心勃勃要中興大唐的君主,而是一個謹小慎微、處處妥協的老人。
最大的變化就是他開始重用宦官。原本他是堅決排斥宦官勢力的,可經歷了兵變之後,他覺得只有宦官才是真正忠於皇室的。
文武百官靠不住,藩鎮將領靠不住,只有那些沒有家族牽掛的宦官才值得信任。這種想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
宦官們很快就察覺到了皇帝心態的變化,紛紛表現得忠心耿耿,博取皇帝的信任。
李適也確實開始依賴這些宦官,把越來越多的權力交給他們。這就為後來的宦官專權埋下伏筆。
對藩鎮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以前李適還想著要削弱藩鎮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可經歷了兵變之後,他意識到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和藩鎮硬碰硬。
於是他選擇了妥協,對藩鎮採取了懷柔政策,甚至主動給一些藩鎮將領加官進爵,希望用這種方式來維持表面的和諧。
這種妥協政策的直接後果就是藩鎮割據進一步加劇。
各地的節度使看到皇帝軟弱可欺,膽子越來越大,有些甚至公然違抗朝廷的命令。唐朝的中央政府在他們眼裡已經不算什麼了,他們更像是獨立的小王國。
在外交方面,李適倒是有一些作為。他採納了李泌的建議,聯合回紇、南詔、大食等國,共同夾擊吐蕃。
這個戰略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減輕了唐朝在西部邊境的壓力。可這點外交成就遠遠不足以挽回他在內政方面的失誤。
李適晚年的執政可以說是得過且過,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維持表面的穩定上,而不是解決根本問題。
公元805年,64歲的李適去世,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給他的兒子李誦!
《——【·結語·】——》
李適這個人其實不算壞人,他有一顆想要振興大唐的心,也確實做過一些有益的改革。可他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會用人,關鍵時刻總是做出錯誤的選擇。
一個盧杞就把他前期的所有努力都毀了,一場兵變就把他的雄心壯志徹底擊碎了。說他是「昏君」可能有些過分,但說他是個失敗的皇帝絕對沒錯。
在他的統治下,唐朝從一個還有希望中興的帝國變成了一個分崩離析的「爛攤子」,這個責任他是逃不掉的!
資料來源:
· 《舊唐書·德宗本紀》
· 《新唐書·德宗本紀》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至卷二百三十六
· 《唐會要》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五
· 司馬光《資治通鑑》關於唐德宗朝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