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了解宋朝外賣後再看現在的生活,真覺得"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千年前的吃貨早就把"宅家快樂"玩明白了,甚至有些細節比現在還貼心。
宋朝外賣的發達,根本原因是"以人為本"的商業邏輯。那時取消了宵禁,夜市通宵營業,人們從一天兩頓改成三餐,甚至加夜宵,外賣需求自然就漲起來了。商家為了搶生意,把服務做到極致:夏天有冰雪冷元子、荔枝膏等冷飲外賣,冬天有熱氣騰騰的烤肉,連餐具都講究顏值和實用性,這和現在外賣平台拼配送、拼包裝的邏輯一模一樣。
更戳人的是對"打工人"的規範。宋朝的"閒漢"雖然辛苦,但有明確的考核標準和獎懲制度,送得好比現在拿"王者騎手"勳章還光榮,能獲贈專門的榮譽工服。對比現在有些外賣員面臨的超時罰款、路線混亂問題,不得不說古人的管理更有人情味。他們還懂得"前置備餐",在人多的地方提前備好貨,和現在的外賣站點異曲同工,都是為了快。
最讓我感慨的是宋朝人的生活態度:不把"偷懶"當回事,反而把"方便生活"做成了產業。那時的小公務員、商人寧願花錢買外賣,也不把時間耗在做飯上,這種"高效生活"的理念,和現在年輕人"把時間留給自己"的想法完全契合。而且他們對服務有要求,不會因為"古代條件差"就將就,差評機制、保溫設備,都是對"吃得好、吃得舒心"的追求,這和我們現在吐槽外賣涼了、灑了的本質是一樣的。
現在總有人說"科技改變生活",但宋朝外賣證明:真正讓生活變美好的不是技術,是商業的溫度。那時沒有電動車和手機,卻靠"記路的腦子""保溫的食盒""主動的服務",把外賣做到了極致。反觀現在,有時技術越發達,體驗反而打了折——包裝過度浪費,超時只給機械道歉,比起宋朝的"紅木食牌"差評憑證,少了點實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