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五服」是什麼意思?都包括哪些人?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可是,對方是不是自家的親戚,難道自己還不知道嗎,為什麼還要有「五服」作為限制?
而且這個「五服」究竟是個什麼範圍?「五服」具體又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
生死之間
其實「五服」的本意是「五種喪服」,也就是人死之後,來奔喪的親戚所穿的五種喪服。
一般情況下,人去世之後,他的親人要為他披麻戴孝,但也不是所有親人都有資格為死者披麻戴孝的。
曾經有人想要跟死者套近乎,於是到人家葬禮上披麻戴孝,結果就被打了一頓。
按照古時候的規矩,喪服分為五等,該穿哪一等,要按照與逝者的親疏程度來判斷。
與逝者最親密的人,要穿一等喪服,這種喪服名為「斬衰」。
比如父親去世的話,兒子就要穿三年斬衰;爺爺去世後,長孫要穿斬衰;丈夫去世後,妻子就要穿三年斬衰。
「斬衰」是一種由麻布做成的衣服,在製作的時候,要做得非常粗糙,因此在做衣服時甚至不會使用剪刀,而是使用大刀直接「斬」,因此這種衣服被叫作「斬衰」。
而且這裡的「衰」也不讀「shuāi」而讀「cuī」,因為這裡的「衰」通「蓑」,指的是做衣服的草。
所以「斬衰」其實就是一種很簡陋的麻布衣服,之所以要故意弄得很簡陋,是為了體現出著急的感覺,畢竟是最親的親人去世了,穿得著急也很正常。
比「斬衰」低一等的喪服名為「齊衰」,這個名字的由來與「斬衰」一樣,只不過這邊關係遠一點,因此有時間整理衣服。
「齊衰」與「斬衰」的材質一樣,都是粗抹布,但是「齊衰」可以用剪刀細細修剪一下邊緣,不至於像「斬衰」那麼粗糙。
父親已去世的情況下,母親再去世,兒子要穿三年「齊衰」;妻子去世後,丈夫要穿一年「齊衰」;爺爺去世後,不是長孫的孫子就要穿「齊衰」。
比「齊衰」再低一等的喪服名為「大功」,「大功」的材質要比前兩種要好一些,因為「大功」可以用煮軟了的「熟麻布」。
堂兄弟或者未出嫁的堂姐妹去世時,要穿九個月「大功」;丈夫的爺爺奶奶去世,要穿「大功」;已經出嫁的女子要給娘家兄弟穿「大功」。
比「大功」再低一點的喪服就是「小功」,「小功」的材質也是熟麻布。
不過相較於「大功」來說,「小功」的熟麻布可以更細一些,而與此同時,穿喪服者與逝者的關係也更遠了一些。
比如已經嫁出去的堂姐妹,或者未出嫁的祖姑和堂姑去世時,就要穿「小功」。
最低一等的喪服名為「緦麻」,這是一種用細麻布做成的喪服,而且穿此喪服的時間也只有三個月。
比如高祖爺爺去世時,或者曾祖爺爺的兄弟去世時,要穿上三個月「緦麻」。
不過一般人家穿「緦麻」的機會可不多,因為一般百姓應該活不了那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