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衝擊使得許多人產生錯覺:手握一百萬,在這樣的消費環境中,不過是轉瞬即逝的數字。但現實是,能否「賺到」一百萬,與能否「花掉」一百萬,是兩碼事。衡量個人財富的基準,應當是你需要付出多少年的辛勤工作才能積累到這筆錢,而非這筆錢能支撐多久的奢靡消費。
複次,對未來「貨幣購買力貶值」的過度擔憂,推高了心理預期。
部分民眾認為,當前不將一百萬視為「大數目」,是因為預見未來物價持續上漲,貨幣的實際購買力將不斷縮水;同時,隨著平均收入提高,未來積累一百萬的難度也將大幅下降。雖然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匯率穩定是核心,貨幣購買力確實會溫和下降,但並非如一些人所臆想的那般快速「跳水」。將未來的不確定性,直接投射為當下的財富標準,無疑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