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成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圖源:圖蟲創意
明清:最後的帝陵
元朝末年,蒙古貴族的腐朽統治不得人心,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的一介貧民朱元璋加入起義軍,後成為一方領袖,以應天(今江蘇南京)為根據地,實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吞併其他勢力後,揮師北伐,驅逐胡虜,建立明朝。明朝(1368—1644),也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於南京,他的明孝陵就建在南京東郊紫金山南麓。之後,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敗給叔叔朱棣,下落不明,不建陵墓。
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在北京城北的天壽山營建長陵。此後,除了明代宗朱祁鈺因奪門之變,死後葬於北京西郊的金山,其他13位明朝皇帝都葬在天壽山,以明成祖長陵為中心,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陵墓群,此即「明十三陵」。另外,明朝還有建於鳳陽的明皇陵,是朱元璋為其父母、兄嫂修建的陵墓,以及位於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是曾為藩王的明世宗為其父親所建。
明朝帝陵,對唐宋的陵制進行改革,把陵園內的各類建築集結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形成「前朝後寢」的格局。明朝帝陵一般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從從石碑坊到祾恩門,包括石碑坊、大紅門、碑亭、神道、石像生、龍鳳門、御河、御河橋;第二部分從祾恩門到琉璃門,包括祾恩門、東西配殿、祾恩殿,主要為祭祀建築;第三部分從琉璃門到寶頂,包括琉璃門、牌坊、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
明朝帝陵的封土採用「寶城寶頂」式,即在地宮上修築圓形的磚城,再在城內堆土,使封土形成穹隆式圓頂。據說,朱元璋為了防止潮濕的雨水沖蝕陵墓,才以石塊圍護的方法封土,並在前方增設城樓,豎立石碑,刻上皇帝的廟號、諡號,開創了明陵「寶城寶頂」的先河。後來的清朝帝陵繼承了明陵的規制,因此,「寶城寶頂」也成為了中國帝陵封土的最終形制。
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面對闖軍入城的危局,在自縊前留下遺言,其中一句說,「勿劫掠帝陵,勿傷百姓一人」。在此之後,歷史對明朝帝陵格外眷顧,明陵成為中國歷代帝陵中遭遇劫難最少的,除了明神宗定陵因考古發掘被迫重見天日,其他明朝帝陵都沒有被挖掘,得到了完善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