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又繼續存活38年,很大程度上在於趙國外交的成功
公元前260年夏,趙軍新任主帥趙括接替廉頗接管長平前線四十五萬趙軍。秦國得知消息後,立即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接替王齕指揮秦軍。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原有的軍事部署和防守戰略並撤換大批中下級軍官,收縮兵力準備主動出擊,企圖一戰殲滅秦軍,收復上黨,最終結果卻是全軍覆滅,無論現在如何給趙括洗白,趙括算是徹底葬送了趙國的前途,要知道在此之前,趙國可是唯一有資格和秦國叫板國家。
也不得不指出的是,秦國雖然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但也消耗巨大,已無力滅趙。加上新占之地民心不固,隨時都有可能叛亂,韓魏楚蠢蠢欲動,因此接受了趙國的割地求和,兩國就此休半兵。但讓秦國做夢都想不到的是,兩國「停戰協議」剛剛簽署一年,趙國就違約了。
長平大戰後,趙孝成王趙丹對此一直都是憤恨不已,趙國為了讓秦國罷兵,割讓六城予秦國,大臣虞卿認為,此舉無異於割肉飼虎。他的意思是,秦國傾盡全力也未能全部攻占趙國的城池,最後不得不撤兵。可如今為了和談,我們還要將城池拱手讓出,如果明年秦軍又來攻趙,我們又當如何。
此時趙國朝堂分成了兩派。趙郝、樓緩等人主和,以免秦國報復,而虞卿則力主抗秦。趙孝成王經考慮,採納了虞卿之見,撕毀秦趙和約,不割讓六城給秦國,並派出「外交特使」與各國聯合,再度合縱抗秦。秦昭王得知消息之後,差點沒被氣死,於是派大將王陵率軍討伐趙國——邯鄲之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