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堪稱奧運史上最尷尬的一屆——蘇聯砸下594億人民幣,結果60多個國家集體抵制,中美帶頭缺席,開幕式現場空座位比觀眾還多。這場「體育盛會」硬生生變成了政治博弈的犧牲品,連點火炬的籃球明星別洛夫都坦言:「手抖得厲害,不知道是緊張還是害臊。」
蘇聯為這屆奧運會可謂下了血本:全國新建70多個體育場館,泳池數量翻倍,體育館從1300多個猛增到1600多個,總投入高達90億美元。按當時的匯率,相當於594億人民幣。蘇聯的算盤很清楚——通過奧運會展示「超級大國」的實力,順便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較勁。可他們忘了,奧運會不是軍備競賽,體育精神一旦被政治綁架,再氣派的場館也救不了場。
1979年12月,蘇聯突然出兵阿富汗,直接踩了國際社會的紅線。60多個國家奧委會宣布抵制,包括中美、西德、日本等大國。國際奧委會原本認可的147個參賽國家和地區,最後只剩80個勉強到場,運動員總數僅5217人,比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少了近一半。加拿大甚至拒絕交接會旗,讓莫斯科的閉幕式冷清得像場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