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朝開始,西域丟了1000年,為啥還能回到中國?

2025-07-18     花峰婉     反饋
3/3
可是麻煩還沒完,後來英俄在背後搗亂,

支持別人占了南疆,沙俄還趁機吞了伊犁。

清廷吵翻了天,有人說新疆不值當守,左宗棠卻不願意了,

喊著「新疆丟了,蒙古就危險,京城也得抖三抖」。

於是這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帶著棺材西征,

靠著江南的錢糧和河西走廊的補給,三年把侵略者給趕跑。

後來又派人跟沙俄談判,拿回了大部分的土地。

直到1884年,當地正式建省,徹底成了中國的一部分。

清末的勝利來之不易,可民國時期又亂了套。

軍閥割據,邊疆不穩,新疆好幾次差點被分裂勢力折騰散。

好在法理主權沒丟,民族融合的根基還在。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也迎來了新篇章。

國家在當地修路、建廠、搞教育,民族團結成了主旋律。

公路、鐵路把戈壁灘連了起來,綠洲經濟也慢慢復甦。

如今的新疆已經不是當年的邊塞模樣。

中吉烏鐵路的開工,串起了中國與中亞的交通,

讓當地成了亞歐大陸的交通大動脈。

如今當地的遊客也已經突破2億人次,

不少地方都成了熱門打卡地。

新能源、農業、物流也火得不行,在「一帶一路」里,

當地也成了中國跟世界握手的地方,

古老的絲路精神又活了過來。

西域能回來,靠的是三把鑰匙:

第一,地緣命脈。

河西走廊是西域的命根子,漢唐靠它運糧運兵,

清朝也是靠它打通了補給線。

第二,國力支撐。

清朝有錢有人,軍隊後勤跟得上,

才能壓住準噶爾的火器和沙俄的野心。

左宗棠的西征,靠的就是江南的錢袋子和近代化的後勤。

第三,文化紐帶。

西域跟中原的聯繫,從來不只是刀槍,

還有佛教、商貿、民族融合的牽絆。

這些紐帶,讓西域即便漂泊千年,心裡還是向著中原。

清朝的主動出擊,其實是種「先發制人」的戰略。

準噶爾和沙俄的威脅,逼得清朝必須搶先動手,

不然西北邊疆可能就沒了。

放到今天,新疆的穩定不光是國內的事,

還牽扯到亞歐的地緣博弈。

守住新疆,就是守住中國的西北大門。

從漢朝的駝隊到清軍的戰旗,

西域的千年歸途刻滿了風沙和汗水。

漢唐的開拓,清朝的收復,

每一步都踩在河西走廊的補給線上,

靠的是國力和意志的硬碰硬。

如今的新疆,站在「一帶一路」的風口,

講著古老絲路的新故事。

戈壁灘上的駝鈴聲還在迴響,

提醒著這片土地,永遠是中華大地的一部分。
呂純弘 • 85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1K次觀看
呂純弘 • 15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管輝若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21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管輝若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管輝若 • 14K次觀看
呂純弘 • 30K次觀看
呂純弘 • 222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