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為何不主動讓位,實現權力交接,非要等到臨終才傳位?

2025-07-15     花峰婉     反饋
3/3
主動退位不只是權力結構的問題,是社會結構和制度沒跟上。中國封建體制沒有成熟的憲政、更替制度;只有一個皇帝直播的權力機制。沒有中立機構可以埋權,沒有法制可以保障退位後的待遇。

所以所謂的主動退位,往往是「借道讓權」,還是不敢徹底讓出核心權力。一旦讓出,這個國家就像多頭老虎,一天三頓都不等人,而其中某一頭若想搶奪其他頭的肉,就可能引發政爭,甚至內鬥。一個就算勇敢退位的人,也必須保證背後有人撐腰,而且這支撐力量必須牢不可破。

理論上主動讓位是理想,現實中無路鋪開,誰也不敢輕易走。

皇權結構下的「不可讓」邏輯

不讓位,並不是因為不想讓。更多時候,是結構性決定了「不能讓」。

中國古代的皇權體制,不只是一個人在位,背後有整個利益網絡在運轉。一個皇帝手握的不僅是政令,還有朝堂、宗室、外戚、宦官、軍權、藩王、文官集團等多維度的牽制體系。任何一點變化,都會讓平衡失調。

真正的核心,是「名正言順」這四個字。在天命思想指導下,皇帝是上天選中的人。皇位不是權力那麼簡單,是「道統」的象徵。一旦退位,新的天命是否穩固?百官是否信服?百姓是否認可?這不是一個行政決定,而是信仰重建。

不能讓,更多是怕亂。

東漢獻帝想讓位於曹操,被拒絕;曹操不敢受。不是謙虛,是害怕一旦坐上龍椅,反而成眾矢之的。權臣不敢受天子之位,是害怕天命不穩,前朝餘黨一擁而上。權力操之在手,未必比名分更安全。

這也是為何許多「攝政王」一直把持朝政,卻不登基。王莽是一個例外,但他改朝換代後,反而被推翻得最快。權力與天命一旦割裂,就會造成政權基礎動搖。

權力結構里最大的問題:權不交,就被罵戀棧;權一交,隨時被架空,甚至奪命。歷史上被兒子逼宮、政變的例子不少。父子之間,權力如利刃,握得太久割手,放得太早毀身。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儲過程中幾經波折,太子朱標死後,不得已立孫朱允炆。等到朱棣發動靖難,直接掀了桌子。若朱元璋晚幾年退位,是否能阻止這場內戰?未可知。

皇帝主動退位,等於破局。這不僅需要個人勇氣,還需要制度兜底。而在封建體制中,皇權無制衡,法理由上而下,誰都不敢隨便動。

因此,歷代帝王在位到老、在病中口諭傳位,看似荒謬,其實是保全大局的不得已之舉。他們不是不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只是怕這一步踏空,掉下去的,不只是皇位,更是江山社稷。
呂純弘 • 86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1K次觀看
呂純弘 • 15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管輝若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21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管輝若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管輝若 • 14K次觀看
呂純弘 • 30K次觀看
呂純弘 • 222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