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為何不主動讓位,實現權力交接,非要等到臨終才傳位?

2025-07-15     花峰婉     反饋
1/3
歷代帝王為何不主動讓位,實現權力交接,非要等到臨終才傳位?

《——【·前言·】——》

歷代帝王為什麼都不願主動讓位?這事其實比想像中複雜得多。傳說里的堯舜禪讓只是理想化的包裝,真實歷史中,主動傳位幾乎都是異數。從趙武靈王到乾隆,每一次「太上皇」演出,都暗藏博弈和風險。為什麼帝王寧可熬死也不願鬆手,把主動禪讓變成了奢談。

從「禪讓神話」到世襲現實

一開始,傳說中的「禪讓制」曾被奉為理政楷模。堯不傳子而傳舜,舜又將天下交給禹,這在《尚書》《史記》中被反覆提及。可那只是理想。真正到了禹的時代,故事發生了反轉。禹本該傳位於有德的皋陶或伯益,卻讓位於兒子啟,開啟了「家天下」的局面。這一傳,千年制度就此定型。

世襲制一旦成形,就再也沒有回頭路。權力掌握在家族手裡,是安全保障,更是皇權神授的象徵。主動放權,不僅讓人懷疑皇帝是不是不中用了,更容易招來覬覦和反叛。比起傳位之利,皇帝更看重權威穩定。只要活著,哪怕半癱半聾,也得把「聖旨」牢牢握在手裡。

歷史上主動禪位的例子少之又少,真正自願的更是罕見。趙武靈王算是例外,他傳位給兒子趙何,自己做起「主父」,結果幾年後兒子翻臉,父親被活活餓死。這種結局,足夠嚇退後世所有想提前卸任的帝王。

不僅是生死權爭,宮廷複雜的政治關係也讓主動禪讓變得不現實。哪怕有明君願意退位,儲君是否穩得住?朝臣是否服氣?外戚有沒有別的想法?這些問題一天不解決,傳位就成了引火自焚的賭注。

傳說是傳說,現實是現實。堯舜禪讓只存在於理想國,而世襲制才是實際運行幾千年的權力模式。皇帝不讓位,不能簡單看作貪權,而是權力博弈下最現實的選擇。

太上皇制度頻遭失敗

歷史上確實有皇帝退位做「太上皇」,但結果大多不理想。趙武靈王的結局最慘,直接把命搭進去。到了南北朝、隋唐時期,太上皇更多成了傀儡,有名無實,反而被繼位者架空。

到了宋代,趙匡胤曾設想傳位規則,但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時仍是謎團重重。宋高宗是少數幾個主動退位的皇帝,把皇位傳給趙眘(宋孝宗)。退了倒是退了,但他沒放手。太上皇干政十多年,孝宗始終抬不起頭。整個朝廷看誰眼色行事?依舊是高宗。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83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1K次觀看
呂純弘 • 15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管輝若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21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管輝若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管輝若 • 14K次觀看
呂純弘 • 30K次觀看
呂純弘 • 222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