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了19世紀70年代,清朝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晚清末世。
中亞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趁機侵占了我國新疆大片國土,沙俄更是武力侵占了伊犁地區。
面對如此嚴峻的危機,朝廷上爆發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爭」。
以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提出「放棄新疆論」,認為「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他們主張將每年所需的八百萬兩軍費,用來加強東南沿海防禦。
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面對喪妻喪子女之痛,卻毅然決然地改變了歸隱之念。他慷慨陳詞,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的整體國防觀,強調「國家領土寸尺不能讓人」。
為了籌措軍餉,左宗棠頂住了「剜肉補瘡」的輿論,六次向外國銀行舉借外債,總本金達1595萬庫平銀兩,年利率高達12.5%。
左宗棠對此感到「仰鼻息於外人,其不兢也,其無恥也,臣之罪也」,但為了收復故土,他不得不忍辱負重,將協餉轉化為外債,保障了西征的財政命脈。
左宗棠「輿櫬以行」,率兵揮戈西指。
最終,清軍在1878年1月成功收復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以外的全部新疆領土,並在抗俄交涉中,通過談判收回了伊犁,最終於1884年建立了新疆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