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指出,塑膠污染造成塑膠顆粒(包含塑膠微粒和塑膠奈米)的數量,每年以指數性的成長,且在室內外空氣、河川、海洋、海鮮食物、海洋生物、自來水、糖及啤酒中也能檢測得到,已經成為影響自然環境及動物和人類健康的全球問題。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發現,塑膠顆粒會存在於許多身體部位,像是腸道、脾臟、肝臟、肺臟、血液、尿液、糞便;目前有細胞和動物實驗發現,塑膠顆粒引起多種不良反應,包含:神經毒性、肺部傷害、肝臟代謝影響、腎臟累積和傷害、腸道傷害和微生物菌相影響。邱惠雯表示,過去研究發現,職場勞工大量暴露塑膠顆粒和勞工疾病的關聯性,也有研究分析人類檢體塑膠顆粒含量和疾病之間的關聯性。
然而,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塑膠顆粒對人體有危害,且環境塑膠微粒暴露與一般族群健康危害相關性仍需更多研究,民眾無需過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