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後,喬家帳房的算盤聲徹底停下。祁縣喬家大院的大門還在,可裡面早沒了銀票滾動的聲音。老夥計們散了,有人去當教員,有人改行種地。百年商號的大幕落下,晉商一代謝場。
從票號到票根,喬家換了活法
建國後,新的經濟體系建立,票號這種民營金融機構自然退出歷史舞台。喬家後人不再是商人,而是普通工人、公務員、教師。祖上的金算盤成了擺設,家訓里那句「信為本、義為先」卻被寫進了孩子的作業本。
上世紀五十年代,喬致庸的後代喬映霞將家族的一部分宅院捐給政府,用作學校和文化館。大院的磚雕木匾留了下來,票號的帳本卻被收進了檔案館。從此,喬家的名字變成地方文化的象徵,不再是商業傳奇的代名詞。
喬家子弟走的路越來越「書香」。有人成了老師,有人成了工程師,還有人成了藝術家。祖上的「義利並重」變成了「修身立德」。商業的家族氣漸淡,文化的傳承味漸濃。
在這批後人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喬致庸的玄孫女——喬燕和。她不是商人,而是戲曲演員。1959年進入北京戲曲學校學習崑曲,後來加入北方崑曲劇院,主攻花旦角色。幾十年來,她登上國內外舞台,《牡丹亭》《西廂記》《鬧學》都是她的拿手好戲。
喬燕和接受採訪時說過一句話:「祖上的信義教我做人,藝術教我安身。」她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讓「喬家」這個名字以另一種方式回到公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