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蔡瀾去世僅7天,竟以這樣的方式,被撕開最後的體面

2025-10-20     花峰婉     反饋
3/4
問題在於,蔡瀾確實在早年寫過關於陳寶蓮的文章,那也是公開的老事。他寫陳寶蓮「聰明有靈氣、太早凋謝」,有人斷章取義,說他們「關係不一般」。再有人爆料蔡瀾「曾秘密照顧陳寶蓮母親多年」,但根本沒有佐證。這種事,在蔡瀾在世時沒人敢提,一死了,就像壓不住的鍋蓋。

助理出面說:「先生生前從未提及此類關係,也未留下任何經濟往來記錄。」但網絡不是講理的地方。越澄清,越熱鬧。蔡瀾「走得安詳」,現實卻變成了「走後不寧」。

這一章的弔詭是:他按計劃離開,卻沒想到連死亡都控制不了輿論。安排得多周全,都不敵一場莫名的「冷飯熱炒」。所謂體面,其實只是一種希望罷了。

體檢留院,悄然離世,信息封閉惹猜測

三個月前的一個夜晚,香港媒體忽然爆出「蔡瀾住進ICU」,傳言四起。朋友圈裡有人轉消息:「老爺子快不行了。」那一陣子,他微博更新斷了幾天,又突然冒出一句「未至於病危,請不必擔心。一笑。」

他笑了,大家鬆口氣。但熟悉他的人知道,這話不是穩妥的保證,而是一種「先行告別」的方式。身體的警報早就響了,心臟問題、肺部感染、癌症細胞反覆,這些年他從不迴避,卻也不細說。醫生建議他住院觀察,他沒拒絕,但也沒通知太多人。

住進養和醫院那天,連一些至親都不知道。他要求的就是低調到極致。助理說,他近幾周「吃得少,睡得多,但精神一直很清楚」。住院前還跟老朋友喝了兩口清湯,提了句:「過幾天我回家。」

沒想到,這「過幾天」,就是永別。

6月25日,凌晨五點,他走了。沒有搶救,沒有掙扎,就像他寫下的旅行故事那樣,輕描淡寫地收尾。助理馬上通知醫院按預案處理,遺體當天火化,骨灰不留。按他話說:「人死了,留下文字就夠。」

這份「安排」,對於熟人是尊重,對公眾卻成了「謎團」。媒體想採訪無門,親屬閉口不言,就連舊日同事也只說「很突然」。網絡流傳蔡瀾「死於癌症晚期」,還有人編出「遺囑風波」。有人質疑:為何不公開病情?是否涉及「私人遺產」?更有甚者,把他多年廣告代言、餐廳投資、版權簽約翻了個底朝天。

面對這一連串猜疑,助理再次出來擋箭:「沒有遺產爭議,所有資產早就捐清。」但外界仍舊不信。人總是這樣:死得太利落,不如生前拖泥帶水更能令人安心。蔡瀾本想做一個「無聲謝幕」的典範,卻不小心成了「密室劇本」的主角。

頭七未過,黑料翻身,一場火化後的鬧劇

蔡瀾離世剛滿七天,微博底下的哀悼剛剛沉下去,突然幾篇標題火爆的文章登場。一篇寫他「私下資助陳寶蓮母親多年」,一篇說他「人生後期疑似藏子香港」,更有甚者,開始翻舊帳,拉出他早年的「艷遇」列單,一副「港圈活歷史」的語氣,大事八卦一場。

這些文章的共同點是:沒有出處、沒有證據,靠「據傳」「網友爆料」「知情人透露」撐起整篇。點開一看,除了幾張多年前他在活動上拍的合照,就是幾段斷章取義的評論拼接。評論區里,懂的和不懂的一樣熱鬧:一半說「他就是有那事」「老男人不簡單」;另一半罵「別碰死人,留點尊重」。

蔡瀾從不避談生死,也沒在意八卦。但這次不一樣。他已經沒法回應。輿論像一張大網,等不到他辯解。助理楊翱出面說話,措辭異常直接:「離世才七天,就有不良自媒體借死消費,說他曾包養、曾涉黑,這些都是子虛烏有。」媒體去查,確實沒有任何真實記錄。最早傳聞的「照顧陳寶蓮母親」一說,也僅見於幾個網友在論壇的模糊留言,找不到出處。

火化完的第三天,蔡瀾微博被人翻出「他年輕時的荒唐」,其中包括早年寫的性文化隨筆、一些調侃性的飲食評論。這些內容曾是他最具特色的部分,現在卻被人冠以「放浪形骸」「為人不正」的標籤。蔡瀾曾說:「寫作就要真實,不然無聊。」他寫女人,寫酒,寫食物,那是他對生活的態度,如今被剪成一段段「攻擊素材」,完全脫離語境。

助理的澄清沒有壓下熱度,反而激起另一輪「他是不是還有其他隱藏」的挖掘。這類風波的邏輯很簡單:名人一死,神秘空間擴大;信息封閉,反而讓人想像空間更大。於是,「蔡瀾晚年怪癖」「生前怪病傳聞」「資產未明」輪番出現。

媒體一邊求證,一邊追著寫悼念。有些大號試圖還原他的真實生活軌跡,卻難以蓋住熱搜標題的「衝擊力」。訃告發布後第六天,一家社交平台專欄直接推文:「蔡瀾火化七天,遺產風波疑雲四起!」點擊率飆升,卻沒有一句查證過的事實。

對比他的生前敘述,這種荒誕更顯刺眼。他曾在節目中說:「我死了別搞事,不值得。」如今事卻比他想像的多。這一波熱炒的文章,幾乎都是靠「蔡瀾不在了,不會告你」而瘋狂出擊,賺一波熱度再走。香港本地幾家報紙也罕見發社論批評:「文化名人不應死後被消費。」

整個鬧劇的荒謬之處在於,真正的新聞缺乏入口,不實的信息卻四處流通。體面不一定是金玉其外,而是不被人胡亂編排。蔡瀾安排了「無爭的死」,卻攔不住「熱鬧的後事」。網際網路不是佛堂,火化並不意味著一了百了。

人一死,所有的設防都會崩塌。如果再無家屬維權、媒體介入澄清,那種「後事風波」就會變成另一次「流量演出」。蔡瀾的體面,是被別人打碎的,他走得體面,沒人讓他留下來講道理。

一個人走了,一代人沒了

蔡瀾不是一個簡單的「美食家」標籤能概括的。他參與電影編劇,辦過餐廳,寫專欄幾十年,從金庸、倪匡到黃霑,一個圈子裡四大才子,如今只剩文字為證。他走得悄無聲息,卻提醒了一個事實:那個時代,真的散了。

他身上的「舊派香港人」味道,是講究風度也帶點狷狂。嘴上說「我什麼都懂」,其實骨子裡最怕人無趣。他說「食物可以不貴,但不能無趣」;他也說「人生不要留遺憾,但也不要裝瀟洒」。這兩句話,成了他最後微博的收尾語。

火化當天沒有葬禮,甚至沒有花圈,現場只有他助理和三位老朋友。他早就交代過,「葬禮不許哭,不許發言,不許拍照。」這樣一個走得乾淨的人,卻在頭七前後被無數網絡「祭文」和「回憶」亂七八糟地綁架。

很多人這時候才發現,蔡瀾從不曾被「嚴肅定義」過。他是吃貨,是作家,是電影人,也是毒舌。有人懷念他的《蔡瀾旅行食記》,有人記得他跟金庸互寫信,也有人只看過他在節目裡跟黃霑鬥嘴。對普通人來說,這些記憶拼不出完整人像,只能湊出個「印象」。

他去世這幾天裡,不少平台推送「香港文人群像謝幕」。有人感慨:「金庸、倪匡、黃霑、蔡瀾,全走了。」也有人說:「老港風格真沒了。」其實,那種「時代文化」本就沒法被完整保留。蔡瀾看得通透:「人活一輩子,別太較真。」
呂純弘 • 93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