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幫曹操只是想要「匡扶漢室」的,不是讓曹操來取而代之的。
這便是荀彧對於儒家「君臣思想」的體現,是為「忠」。足以看出,漢朝統治,儒家道德秩序,對於像荀彧這樣的士族影響有多深了。
而司馬懿的篡權奪位,背信棄義,與司馬昭後來的「弒君」,都是違背君臣之禮,是「不忠」「不仁」「不義」的表現。
不僅違反了儒家的道德秩序,也對皇權和儒家思想帶來了巨大衝擊,將人們的三觀和信仰震碎一地。
所以後來司馬家也無法再將「忠」作為立國之本,而是選擇了「孝」,於是才有了後來的
「萬世皆以忠為本,獨晉以孝治天下」
司馬家挑戰權威,摧毀信仰的種種惡劣行徑,也讓司馬家族付出了應有的代價:短命而亡。
司馬一族的「篡權奪位」與「得位不正」,也從此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架上。
人心盡失,沒了「忠君」與「誠信」,何談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