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通過「二桃殺三士」,為齊國解決了功臣隱患,避免了功臣奪權的危機。
讓我們把目光看向宋朝,宋朝初年也有一次著名的陽謀,解決的也是功臣隱患。
不過這一次是皇帝自己想出來的辦法,也是皇帝親自來實施的。
這酒誰來喝?
宋太祖趙匡胤稱帝之後,心裡一直不舒坦,因為他這皇位不是通過正常手段得到的。
而且他手下的將士們個個勇猛無比,都覺得自己不一般。
如果哪天趙匡胤惹到了他們,他們肯定會聯起手來,讓趙匡胤當不成這個皇上。
不過這還真不能怪這些將領,誰讓趙匡胤是靠著這些人上位的呢?
如果不是這些人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強行」讓趙匡胤穿上黃袍,趙匡胤也當不上皇帝。
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就一直擔心會有第二個「趙匡胤」出來篡位,因此他不得不「卸磨殺驢」。
但是這些將領畢竟是功臣,他們手裡還有兵權,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們殺了,天下肯定會大亂。
為了消除這些人帶來的隱患,趙匡胤決定「杯酒釋兵權」,讓這些人主動將手裡的兵馬和權力交出來,趙匡胤會給這些人一筆錢,讓他們提前回家養老。
不久之後,趙匡胤將這些重臣都叫到皇宮裡喝酒。
在宴會上,他就跟這些大臣「哭訴」,說自己當了皇上之後,每天都睡不好覺,生怕有個人把自己從皇宮裡趕出去。
這些大臣都察覺到了趙匡胤的言外之意,急忙跪下表忠心,說自己永遠不會造反。
漂亮話誰都會說,趙匡胤要看到的是「誠意」。
這些大臣們已經無他路可走,只有交出兵權這一條路,而且他們也知道,如果不想交出兵權,那就是想造反,趙匡胤不會讓他們走出皇宮的。
事到如今,這些人也只能喝下趙匡胤的酒,乖乖地交出兵權。
趙匡胤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放在明面上的,這些大臣根本沒有辦法拒絕。
不管是拒絕參加宴會,還是拒絕交出兵權,都是死路一條,趙匡胤完全可以用謀反的罪名將其處死。想要活命,就只能按照趙匡胤說的做。
就這樣,趙匡胤兵不血刃地解決了一大隱患。
這地誰來管?
趙匡胤和晏子解決的都是功臣隱患,一個王朝的隱患可不只有這一種,還有很多種。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實行封國制,將劉氏宗親封到了全國各地當藩王。
這種政策雖然能使得皇室快速掌控全國,但是也有不小的隱患,因為他們只是一家人,不是一條心。
各地藩王的水平不一,有笨的也有聰明的,如果有人比皇帝還聰明怎麼辦?
如果有的藩國比皇帝的直隸還厲害怎麼辦?這肯定會影響到國家的穩定。
為了避免發生動亂,漢武帝聽從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開始實行「推恩令」。
按照之前的禮法,一位藩王去世之後,藩國由他的嫡長子繼承,這就導致藩國會越來越強。但是推恩令規定,一位藩王去世之後,他的嫡長子繼承王位,但是土地不應該讓他一個人獨吞,應當封給他的兄弟們。
而等這些人去世之後,土地將會再一次被分割。
東漢末年,劉備明明是漢室宗親,卻只能在街上「織席販履」,就是因為這條推恩令。
雖然劉備的祖上是中山靖王,但是每代人拿到的土地卻越來越少,到了劉備這代人,早就沒有土地可以封了。
漢武帝這種做法,明擺著就是要削弱藩國的力量,但是卻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那些不是嫡長子的孩子本應一直為臣,但是有了推恩令,他們也獲得了「稱霸一方」的機會,他們當然願意支持漢武帝。
至於未來的事,他們根本想不到。漢武帝和主父偃的這招「推恩令」,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天下人都知道他要幹什麼,但就是沒法阻止,這就是陽謀的魅力。
就像鬥地主中的明牌,對手明明能看到牌型,卻根本無法改變結局,除非有人不會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