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沒有孩子的大媽對路遙如自己的親生孩子一般對待,並讓路遙入了學。直到路遙上一年級,他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老師才給他取名王衛國。
在他的童年中,幾乎都被貧窮和飢餓占據。
他說:飢餓使我一陣陣眩暈,同學們都在外面活動,我卻不敢站起來,我甚至覺得腦袋都是一個負擔。
考初中時,因為家裡經濟困難,大伯跟他說:考不上就考不上,剛好回來勞動。
路遙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參加考試,結果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延川中學。
路遙將考上學的這件事描述成一件不幸的事情,這種不幸就是他考上延川中學對於大伯來說並不是喜悅,而是感到又一次給貧窮的家庭雪上加霜。
然而,令路遙感到溫暖的是,那些村民們卻對他表現出了極大的友愛。
他們將家裡救命的糧食分出一些給他,幾個老爺爺還將兒孫孝敬他的玉米面饃塞到路遙的衣袋裡。
這些暖意雖然微小,但它卻影響了路遙之後的創作心理,無論多麼苦難的生活,在他的筆下都變得溫暖有力。
大伯即使不喜悅,還是不想可惜了路遙的才華,將他送到了學校。
18歲那年,在大學生上山下鄉的浪潮中,路遙還當上了縣長,他在這個時候遇到了初戀林瓊。
那是他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時光,他連大家擠破頭都想進的軍工廠名額都讓給了林瓊。
林瓊並沒有念他的好,還在他最失意的時候拋棄了他。
路遙縣革委的職務被取消,戀愛受挫。路遙哭了一鼻子,又縫好自己的傷口重新出發了。
一次壯麗的失敗,就有可能產生一次輝煌的勝利。
1969年初,他在乾爹劉俊富的幫助下,在馬家店小學任民辦教師,這讓他有了早期詩歌創作的機緣。
他在這個時候創作了《車過南京橋》,並發表在《延安山花》上,之後他就成了《延安山花》這本發行量在28.8萬冊的文學期刊的主要創作者。
路遙的勤奮,讓縣領導發現了他的才華,將他保送到延安大學。
上大學時,路遙總是背著一個「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帆布包,頭頂放著柳青的《創業史》和一本《唯物辯證主義和歷史辯證主義》的書。
而路遙上學是沒有收入的,他上學的錢主要來源於女友林達。
巧合的是林達是路遙前女友林瓊的髮小,在路遙與林瓊戀愛時,林達默默地暗戀著路遙。在林瓊與路遙分手後,林達對路遙展開了追求。
雖然當時除了林達,有點才氣的路遙追求者很多,但他沒有看上那些出生農村的女孩子,而是選擇了知青林達。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林達能供他上大學。
的確,路遙上大學是林達供的。那個時候,路遙與林達的愛情是浪漫的,通信都是很厚的一沓。
在愛情的滋潤下,路遙的才華也達到了頂點,他在刊物上發表了很多作品。
02
畢業後,路遙被分配到陝西作協主辦的文學刊物《延河》做編輯工作。
路遙再一次收穫了事業和愛情。
經過跟抗戰一樣長的8年戀情,路遙與林達在家鄉延川縣招待所結婚了。
苦難的現實生活,塑造了一個苦難的路遙。
然而再次投入寫作的路遙並沒有將苦難當成作品的主旋律,他的作品裡不是突出苦難帶給人類的傷痕,而是讓改變命運成為人物的主旋律。
他說:我認為一個成熟的民族,不要帶這些東西,而是把自己的傷疤舔好,再跳上生活的戰車。
路遙不僅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當《驚心動魄的一幕》獲獎後,路遙對於寫作的自信也越來越高。
之後,路遙在32歲的年齡,用充沛的精力,耗時22天,創作了《人生》這部小說。
這部小說一經發表,就使得億萬讀者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以《人生》這部小說拍攝的電影,也成為了被奧斯卡提名的中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