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
這兩句則是鄧剡對自己內心的剖白:我本意隱居山林,與鷗為盟、酣醉度日,閒來只看濤起濤落、雲生雲滅。然而在你的影響下,卻決心要像藺相如痛斥秦王、諸葛亮嚇退司馬懿那樣,衝冠一怒、奮戰到底。
「鷗盟」,出自《列子·黃帝篇》中的狎鷗之典。相傳海邊有個喜歡海鷗的人,每天早上就到海上去與它們玩耍。群鳥也對他十分親近。後來他的父親知道了,就想讓他捕捉海鳥牟利。於是青年懷抱著捉鳥的心思去海邊,卻再也沒有海鷗與他親近了。故事想表達的是,人一旦有了算計之心,就很難再被信任。
然而後代詩人都喜歡反用此典,表明自己忘情世外、淡薄名利,毫無欺詐之心,是白鷗真正的朋友。黃庭堅「此心吾與白鷗盟」,辛棄疾「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張元干「白鷗盟在,黃粱夢破,投老此心如水」,皆是以此抒寫其歸隱之志。
「睨柱」意為用眼睛斜盯住柱子看,「吞嬴」形容藺相如怒髮衝冠、好像要吞掉秦王似的,引用的是藺相如出使秦國,最終完璧歸趙的故事。
「回旗」意為迴轉戰旗、撤軍離去,「走懿」意為嚇走司馬懿,引用的是諸葛亮臨死前設計,嚇退了司馬懿大軍的故事。
鄧剡連用兩個典故,表達了自己在文天祥的影響下,大義凜然、不畏強敵的氣魄。